驿路视角下的古代城湖分布探析(下)
2019-12-04 下午 03:0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风景园林杂志”   
分享

  驿路视角下的古代城湖分布探析(上)

 

  1.2 “城市—湖泊”系统的分布

  《永乐大典》所记载的古代州府城市的西湖,实际是一个典型的城湖系统,除西湖外,还有其他的城湖,作为古代城市水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存在。根据《永乐大典》记载及当前的相关资料,大致整理了现在仍可考据的“城市—湖泊”系统分布(图1)。

1

  1 目前仍有迹可循的“城市—湖泊”系统。

  从现代地理学的观点来看,这些有迹可循的城湖系统都位于胡焕庸线东南一侧的平原丘陵地貌。虽然胡焕庸线是现代地理学的观点,但这个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现实原因。古代风水选址讲求“藏风得水”,意思是找到一个山环水抱的小空间。可以看到,胡焕庸线所在的东南一侧,基本为中国三大台阶地势的第三级,地形地貌多为山环水抱的平原丘陵。大多数州府城市都必须在这些山环水抱的丘陵地貌中形成的小盆地中开始发展,这本身就构成了山环水抱的风水格局。

  1.3 城湖分布的几个特点

  虽然部分“城湖”体系始建于唐代以前,但绝大多数城湖体系基本成型于唐宋时期,这同唐宋时期地方州府城市的建设是紧密相关的。综合来看,诸如人口增加、经济增长、贸易往来等多个因素共同驱动了唐宋时期地方州府城市建设的大范围爆发(特别是南方地区)。将这些“城湖”形成的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叠加,笔者可以大致描述出这些城湖分布的几个特点(图2)。

2

2唐宋时期北方往岭南的主要路线与城湖分布。

 

  1)绝大多数的“城湖”体系基本是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南的区域,对应的是中国三大台阶地势的第三级,多为丘陵、平原地貌;2)“城湖”体系的分布主要依托3个主要的结构性线路来进行结构组织:正南线系统(蓝武驿路方向),东南线系统(两都驿路方向),沿海线系统(东部沿海近岸),绝大多数的“城湖”体系都分布在3个结构性线路上;3)没有在主要结构性线路上的“城湖”体系,其所处区域亦多为丘陵—平原地貌,所在城市亦多为区域重要的节点。

 

  2 驿路视角下城湖体系分布的成因

  唐宋的行政区划,使得州府一级建置成为了地方治理的关键节点。随着唐宋时期地方经济的发展,州府一级城市作为地方行政中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地方城市建设,这些地方州府城市的发展是由古代主要的驿路结构所联系的,城湖体系的发展亦从属于这个大的框架之下。

  2.1 地形限制下的城市营建策略

  由于中国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造成河流干流多为东西向。因此,正南线驿路系统和东南线驿路系统沿线城市的来水方向大多数都在西侧或者北侧,极易遭受上游来水的侵袭,通过城湖的设立,调蓄西北一侧的来水,是古人十分朴素的智慧。

  由于大多数正南线系统和东南线系统的城市,都是处于这个山环水绕的丘陵小盆地环境中,修建城墙就需要从城市外围择近取土,取土之处的低洼地就逐渐由蓄水池演化成近郊湖泊,如雷州西湖、福州西湖、许州西湖等。

  古代主要依托水运来组织交通网络,水网交汇之处虽然交通便利,但水势难控。因此通过建设湖泊调蓄,缓江流涌动之势,从而实现防洪的作用。

  这些城湖伴随着唐宋时期大规模兴起的地方城市建设,经历代营造逐步完善,“可简单总结为从曾经的蓄水池和天然湖泊,经过历代的山水治理与园林营建,最终形成一个巨型的城市公共园林的过程”。

  2.2 气候影响下的防洪调蓄策略

  中国盛行的季风性气候带来的季节性暴雨时常会引发水患,当洪水季节来临时,又会淹没城池,倾覆家园。治水的基本原则大致有2个,一个是堵,一个是疏。对于城市而言,堵截洪水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城墙的围护体系,而疏导则可以通过城墙四周的城濠,城濠与城内外井泉池溪河湖相互联通,共同形成古代城市水系,如宋代广州的六脉渠(图3)。

3

3 宋代广州六脉渠图。 

  特别是唐宋时期,中国的气候变化十分剧烈,这个时期的气温逐渐变冷,在气候学上被称为“小冰期”。由于中国夏季盛行东南季风,携带水汽北上,而胡焕庸线东南的地区多为丘陵地貌,当气温较低时,丘陵地貌拦截北上水汽,形成降水,造成北方干旱,南方洪涝的气候特点。

  这个时期的东南沿海地区,夏季还需要面对台风的侵袭,这些台风动辄侵袭整个城市,如根据《文献通考》,诸如宋代广州、琼州、雷州、白州、潮州、福州、邕州、朱崖军、惠州、明州都有遭受飓风(台风)袭城的记载,这些城市亦都建有城湖体系。

从驿路视角来看,城湖体系的生成及发展,适应了驿路沿线州府城市的气候特征,其调蓄功能则对于古代州府城市的安全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

  2.3 服务古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景观基础设施

  政治角力、气候变化、战争叛乱,多重因素的叠加使得唐宋时期大量的北民南移。人口增加要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黄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多为稻作农业,需要水田。蓄水成湖,显然有利于增加耕地,解决城市近郊的农业发展。这也是为什么胡焕庸线所表示的人口密度分布,能够同古代“城湖”体系的分布呈现高度正相关。

  以连州海阳湖为例。连州海阳湖是古代连州城外的一个湖泊,大致兴盛于唐代,宋代时仍有大量文人题刻,而后逐渐湮灭。根据梁方仲先生的数据,笔者大致统计了唐贞观—天宝年间正南线、东南线各州府辖县人户的增减变化(图4)。对比发现,唐代中期,连州地区的人口大量激增,增幅高达479%,远超同期其他城市。这是因为,此时的连州是中原地区去往岭南的必经之地。

4

4 唐贞观—天宝年间正南线、东南线各州府辖县户均增减图。 

  张九龄的梅关古道修通后,去往岭南地区的线路开始逐步转向东南线系统的驿路。根据《宋会要辑稿》中关于北宋熙宁十年的商税记载,连州只增长了87.4%,而同期韶州则取得了高达442.78%的增长(图5)。

5

5 北宋熙宁十年广南东路各州府商税增减图。

  由于唐宋之后去往岭南的驿路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因此,连州的重要性不断降低,连州海阳湖也在这个进程中逐渐湮灭(图6)。

6

6 连州海阳湖遗留北宋熙宁四年题刻。

  从驿路视角来看,城湖体系的生成及发展,实际上就是在驿路沿线的地理气候条件限制下,将近郊山水湖泊改造,逐步转化成服务驿路沿线州府城市的景观基础设施的进程。

 

  3结语

  通过将古代城湖分布与古代驿路叠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结构性视角来认识古代的城湖体系。透过这个结构性视角,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古代城湖的分布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分布和存在与所在城市的发展高度相关。城湖分布的结构性特征充分说明了古人对于风景园林与城市发展的系统性认识。这个“城湖”系统又被刘管平先生归纳为州府园林。这些“城湖”通过古代州府的风景化治理,作为州府一地的“公家园林”,成为古代“政府官员对地方治理政治、文化、经济的综合性载体”。

 

  参考文献

  [1] 毛华松,杜春兰,陈心怡.“西湖文化”的生态智慧及其现实意义探索[J].风景园林,2014(6):59-63.

  [2]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五代十国时期)[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3]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4] 韩愈.燕喜亭记[M]//董诰.全唐文.北京:武英殿,1819(嘉庆十九年).

  [5] 丁超.唐代贾耽的地理(地图)著述及其地图学成绩再评价[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27(3):146-156.

  [6] 朱彧.萍洲可谈[G/OL].(1923-01-01)[2019-3-31].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8%90%8D%E6%B4%B2%E5%8F%AF%E8%AB%87.

  [7] 孙乔昀,郑曦.古代城市区域风景系统的构成与分区营建的关系探讨:以隋唐时期扬州为例[J].风景园林,2017(4):34-40.

  [8] 蓝勇,彭学斌.古代重庆主城城址位置、范围、城门变迁考:兼论考古学材料在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的运用方式[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31(2):59-68.

  [9] 廖睿.基于湖山范式的城市风景公园规划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10] 汪森辑,黄盛陆,石恒昌,等.粤西文载[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11] 徐敏. 宋代广州城市景观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66.

  [12]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2):168-189.

  [13]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4]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5] 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6] 黄文柳.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城湖空间格局控制研究[J].风景园林,2012(2):72-77.

  [17] 陈桥驿.历史时期西湖的发展和变迁:关于西湖是人工湖及其何以众废独存的讨论[J].中原地理研究,1985(2):1-8.

  [18] 毛华松.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19] 孙筱祥.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J].中国园林,2002(4):8-13.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风景园林杂志”,作者为林广臻,陆琦,陈玉叶,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吴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