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西京的古代高速路(下)
2020-09-16 下午 03:45   作者:卢静云   
分享

  通往西京的古代高速路(上)

  通往西京的古代高速路(中)

 

  

  “层峦叠嶂路漫漫,雪岭犹存马迹寒。”

  雨后,青石铺就的山径被洗得发亮,依稀可见斑斑苔痕,带着历史的印记。石壁的狭缝里,偶有一些枝茎伸展出来,似乎在提醒行色匆匆的游人,该慢下脚步,方能读出这西京古道上苍凉的况味。

  仿佛看见马致远曲中“古道西风瘦马”的场面,落叶空山,萧萧然覆满谁的斑驳记忆。一缕夕照把心事拉长,落寞的过客,走近,然后离开。只有那些在无言时光里残留下来的陋亭荒草,还在坚持述说着关于古道千年来沉积的故事。

  有人说,西京古道是乳源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有着重大的无形的资产价值。确是如此,慕名而来的人,抱着怀古和揽胜的心情,都希望亲自一探这一条在岭南地区有文字记载、年代最早、路线最长、风貌最完整的古道。

1

图为通济桥。

  行游西京古道,我们是从大桥镇开始的,准确来说,是为了一睹那屹立了数百年的通济桥。

  大桥镇就坐落在西京古道沿途,以最具烟火气息的姿态一直守望着这一条古老的道路。明代初年,中原战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一路逃亡南下。随着乳源大桥村的先民由福建进粤,中原客家文化也就在这里落了根了。大桥人把中原文化与乳源特色相融合,渐渐地形成了自身积厚又独特的地方文化。

  客家的建筑造型有许多,大桥镇的民居属于排屋结构,墙身厚,屋梁高,讲究对称之美。这些古老的建筑艺术,把客家的人文精神凝缩在一方空间里,也折射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韵味。我们走进一家村户里,主人十分好客,客人一进门就递上新煮好的茶水。他们称客人为“老表”,听起来甚为亲切。午饭是在他们家吃的,一桌子的菜,主人会给客人们不断夹菜,直至堆满,你吃得越香他们就越高兴,嘴上还不断地说:“只管食呀”“自己人莫客气”……

  大桥的客家人唱起山歌来可好听了,他们会在劳动的时候唱,或者来客人的时候唱,唱的都是寻常人家的故事,歌调悠扬,内容也十分有趣,娓娓生动。

2

图为盘龙祠。

3

图为观澜书院。

  大桥身为西京古道沿途重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我们走过这些极具特色的古民居,走过瑶汉民族团结象征的盘龙祠,走过今存完好的清代古书院观澜书院等等,却还是对那座西京古道的代表古桥通济桥最感兴趣。

  大桥的村民们告诉我们,他们当地人不把这桥称“通济桥”,自小,老人们就告诉他们,这桥就是“大桥”,大桥镇之名也是由此而来的。这真是一座“大”桥啊,据说它是西京古道沿线规模最大的古桥梁,由明代乡民饶仁就地取抗风化的石灰岩而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桥,已与历史图片上的大桥不一样。通济桥的特点莫过于中间的桥亭了,正因如此,“桥亭文峰”还被列入了清代大桥古八景之一,有诗曰:“石桥亭上建奇峰,势压江波镇蛟龙。露透云泉清淑气,人文蔚起秀灵钟。”诗中的大桥一景,刚秀并举,如遗落在杨溪水上的一条丝带,美丽动人。

4

图为坪乳公路。

  而今我们所见的通济桥,桥亭已被拆去,据当地人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坪乳公路时所拆的,两端的台阶也都被填平,为了行走方便和桥身的坚固,当时还加筑了一截混凝土引桥和桥栏。经过这许多年的沧桑变换,通济桥依然起着连通两岸的作用,可负载10—15吨的车辆通行。 

  有时,你会发现在斑驳的桥头,会蹲着三五个老人,他们并不说话,也许在沉思,也许只是习惯。有游人经过,他们会抬头看看,还是在沉默,像这座古老的通济桥一样,只是安静地守在这里,守着自己的家。乳源大桥,就是他们一生的归属,也是通济桥的归属。

  石桥风烟,横于这流水之上,年年岁岁,已形成它独特的风韵。或许,而今的桥上,已无诗客在吟风赏月,也无墨客对景挥毫,甚无钓翁闲坐,一整天只为垂钓那两岸的风景。然而,它却是大桥人心里的根。它执着地驻立着,于是,大桥的人,即使离家远行,都知道家的方向。

  不仅如此,通济桥在西京古道上的旅游开发价值也是不可替代的,来看西京古道的游客,总是要来通济桥上走一走,它也成为了宣传乳源的一个载体。据知情人说,政府正打算重资重整通济桥,并修整桥附近的环境,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观赏桥,成为游人探幽访古必来的地方。

  我们乐见的事情终会发生,而桥上看风景的人,会记得在这里所圆的一个梦。

 

  

  如果说西京古道上的古桥,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那么那些散落在古道沿途的凉亭,便如历史的密码,隐藏着数不尽的人间故事。

5

图为象兑亭。

  我们一路寻了几个古亭,仿佛还能在亭子里看到往日在古道上南来北往的挑盐脚夫留下的脚印。或者是送别的人,把依恋留在了石亭里。这便有了曲子里的那种意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歌声在蜿蜒的古道上回荡,在历史的天空缠绕不去。

  西京古道是连通南北的要道,古时人往频繁,“蚁旋鱼贯成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为了能让行人有个避风雨、躲寒暑的地方,古道沿途建乐许多凉亭驿站,已达“五里一亭,十里一驿”的布局。

  我们沿着梯云岭段拾阶而上,感受万仞梯云之山的崎岖。据地方专家介绍,这是一段最能完整表现西京古道风貌的“样板路”,这里集中了许多诸如古亭、古庙等古文化遗存,让来者走一段,便能感受到西京古道的精妙。

  一路上行,我们走得很慢,时光凝在那青石之间,细碎的阳光洒落在两旁的树枝上,山中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在这条古文化的画廊里,我们只愿静静去品读。

 6

  我们看见了传闻中的“凿山通道”,那些路面的山石依存着人工的凿痕,化成独特的文字,书写着一部悠远的史书。我们走在那古人用一锤一凿在陡峭的石壁上开出如楼梯般的石级上,一边感慨“陟磴繙惊落帽风”的险峻,一边赞叹古人的智慧。

  梯云岭茶亭设在半腰,今已仅剩残墙断壁。可施茶的老妇犹在,恍还能听到水勺不小心碰撞到瓷碗的声音,还有那哗哗倒出如清泉的水声。“长亭芳草,渺渺堪怜。古道骄阳,炎炎可畏。”这样的一碗水,对于当时在古道上步履匆匆的行人来说,真是久旱的甘露,它承载着古时乡民的善良,随茶亭一同,留到了今天,被后人所见。

  而茶亭的北面,便是我们此行要寻的梯云岭亭。在这里,我们终于亲身体会到“凉”亭的妙用。这座石室古亭呈南北走向,分外通风。人在烈日下行走,如遇此凉亭一憩,暑热顿消,好比胜景。拱卷式的建筑造型很耐雪压风摧,方能流传至今。梯云岭亭亭顶覆着厚土,我们所见,已经处处杂草乱枝,却也更添清幽苍古的感觉。

7

图为西京古道梯云岭段的梯云岭亭。

  梯云岭亭北门两边有碑联:“挑负宜息肩,何妨濡滞停步脚;来往当思路,切莫蹉跎误前程。”今天看来,这样的劝导,充满了人情味。而西京古道上的其他凉亭里存有的每块碑刻,都是那时诗意的印记。例如大桥镇烂泥坳的乐善亭里有碑载,当时西京古道上的客商们“过春雨之淋漓,遭夏日之熏蒸,逢秋露之凄凉,受冬霜之觱烈”,可见建亭的初衷,就是为了他们不再受这样的苦,此情此心,至今亦能让人动容。

  这样的凉亭还有很多,如猴子岭上的“心韩亭”、白牛坪上的“仰止亭”、乌鹑岭上的“官止亭”等等。它们就是西京古道上一个个静止的音符,让我们得以与已然消逝的历史重逢。

 

  六

  对西京古道的修复、保护、活化利用,如一道振兴的运笔,勾勒出新的气象。2018年7月,西京古道被评为传说故事最丰富的“中国十大古道”之一,那些流落在南岭历史里的明珠,开始被一一发掘,并以最完整、最美丽的形式重新串起,展示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看。

  曾经的马蹄声已远,可蹄印还留在古道的青石路上。曾经挑盐的脚夫已远,可那些平凡或不平凡的故事还流传在古道的天空中。只有来过,才能感受得到这里厚重深邃的历史文化蕴藏,还有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的体验。

 

  作者简介:

  卢静云,女,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散文诗学会会员,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南粤古驿道网特约撰稿人。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南粤古驿道网并由南粤古驿道网补入。)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