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曲江梅花河古桥(下)
2020-09-21 上午 11:0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考古大家谈”   
分享

  粤北曲江梅花河古桥(上)

 

  马坝冶炼厂石拱桥

  马坝冶炼厂石拱桥位于马坝冶炼厂南面梅花河河面上,为双拱石桥,石灰岩材质。桥长17.24米,桥面宽3.25米,高2.74米,拱高约2.05米,拱径分别为5米和5.03米。该桥为宽墩桥,桥墩宽2.98米,其上游一侧砌有三角形分水,半圆拱。仔细观察可以看到部分桥墩下端隐约露出原先作为基础的松木,可见该桥亦是采用“睡木沉基法”建成的(图6)。

1

图6、马坝冶炼厂梅花河石拱桥

 

  马坝坪田村石梁桥

  马坝坪田村石梁桥位于马坝镇阳岗村委会坪田村南的梅花河河面上,为三墩四梁的伸臂式石墩石梁桥(俗称为平板桥),石灰岩材质。桥长14.45米,宽1.1米。桥墩用块石垒砌而成,上端出一层挑梁,承托桥面石梁,以增大桥的跨度和承力。桥墩向水流一面砌有三角形分水,另一面为方墩。桥面由三条宽35厘米、厚17厘米的石梁并排而成。

  距桥北端10来米处立有一块石灰岩石碑,碑首内容为“重建坪田石桥碑记”,碑左侧隐约可辨“各捐工料银芳名列明于后:□理贡生□裕嘉捐银壹拾两监生廖□□捐银壹拾两……”,碑右侧落款为“龙飞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季秋月穀旦立。”据此可知该桥建于清代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图7)。

2

图7、马坝镇坪田村石梁桥

 

  马坝阳岗五谷庙石梁桥

  马坝阳岗五谷庙石梁桥位于马坝镇阳岗村委会陈子园村通往五谷庙的梅花河上,为一墩二梁的伸臂式石墩石梁桥,石灰岩材质。桥长9.13米,宽1.3米,高1.6米。中间一墩为块石砌成的尖首墩,上端出一层挑梁,承托桥面石梁,桥梁由三块青石板平铺而成,每块石板长近4米,宽0.4米,厚0.22米(图8)。

3

图8、马坝镇阳岗五谷庙石梁桥

  在桥南岸东面约10米处,立有一四方委角的石灰岩柱(图9),球形柱头,石柱高80厘米,各面宽19厘米。四面均刻有相同文字:“南无阿弥陀敕风敕雨敕邪水母娘娘神位水路平安”。

4

图9、五谷庙石桥旁石柱

  该桥通往五谷庙。五谷神是中国农村普遍信奉的保护神。过去附近村民每隔三年便在五谷庙举办一次五谷醮会,如遇到大旱或瘟疫等灾害,亦要到此打上一场“求雨醮”或“驱瘟醮”。每年农历六月初五为“五谷诞”,照例要在五谷庙举行庆贺活动,这根石柱便是当年乞神驱邪仪式的见证。

 

  马坝山车石拱桥

  马坝山车石拱桥位于马坝镇阳岗村委会山车村北的梅花河上,为双拱石桥,石灰岩材质。桥长24.5米,桥面宽3.3米,高4.96米。拱脚直接砌筑在河床两侧的露岩上,拱券采用条石和块石混杂横向并列砌法砌成,拱券石外另砌有一圈眉石,桥身用块石砌成。桥面拱起,不设桥栏杆,两端有桥坡台阶各数级,桥两端均砌有引桥。中间桥墩两端均砌有三角形分水,迎水面分水高出泄水面分水约0.8米。平原地区古桥桥墩一般不设分水,南方古桥也多在水流上方设有分水,象该桥这样同时在水流上下游都设分水的极为罕见。笔者推测,因为该桥最近北江,这种设于水流下方的分水尖便能在北江汛期潮水逆流而上时起到分流的作用(图10)。

5

图10、马坝镇山车村石拱桥

  桥南侧原有修桥石碑。碑文为:“宝溪此桥,上接韶城,下通英德,往来甚众。百余年来,洪水冲坏北向一拱,鱼游崩破,曾彝谨发诚心,自愿出金修整,月后巩固无疆万年,永赖彝之愿也,抑亦行客之同愿也。夫计开:信士高曾彝同妻陈氏,男王俊、粤俊、三俊,用工资纹银贰拾两零伍钱,米贰拾石零伍斗,杂物共用铜钱贰万文正;信士高鲁谨捐纹银贰两正;信士高宗岳捐纹银壹两五钱正;廪生高孔伸捐纹银壹两正。时大清康熙三十五年岁次丙子腊月吉日立。”根据修桥碑记载,该桥原建于明代中后期,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对被洪水冲垮的北边一桥拱进行了维修,桥的主体没变动,基本上仍保持明代的风格特色。该桥南面至今仍残存有近百米长的铺地青石块,足以见证当年这里确实是一条重要繁忙的交通要道,古时从广州至韶关的官道便从此经过。

  梅花古桥均为石灰岩材质,拱桥除拱券部分所用石材较为规整外,其余部位砌材均不够平整,桥面均未发现有砌栏杆的痕迹,即当时建桥时均不设桥栏。据了解,粤北地区古石桥大部分不设桥栏,这与同时期珠三角地区的古桥情况不同。桥拱均为半圆形拱,造形优美,与水中倒影相映犹如满月。桥墩均砌有分水,与江南水乡流行的薄墩桥不同,粤北古石桥多流行厚墩。桥基多采用睡木沉基法,像梅花寨石桥和莲塘岗石桥已探明采用将松木等层叠平卧于河床上,其上再起砌桥墩,这与当时建桥常见的垂直立桩法不同,原因可能是出于当地河床淤泥层较浅不利于打桩有关。上述九座石桥均未见有桥名刻石,建桥年代多为清代或为清代重修。

  古桥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一座古桥,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文化。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考古大家谈”,作者为吴孝斌,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