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16日,2021年南粤古驿道“Hello 5G杯”定向大赛首站将在汕尾市海丰县红宫红场旧址、新农村示范点新山村打响。届时,各种文体旅活动将在海丰这座“东方红城”轮番上演,向省内外游客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海丰取义于“南海物丰”,建县于公元331年,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福佬文化和客家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并长期受到广府文化的影响,以及继承和掺和先民土著畲、疍、瑶的百越文化遗风,民俗风情别树一帜。现在,就跟着驿道君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麒麟舞
麒麟舞是融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舞蹈。海丰的麒麟舞主要活动与春节期间和喜庆节会。海丰麒麟形象独特,青色见多、角大、均为独角,故称独角麒麟。麒麟舞队的组成基本上以乡、社为主体。
海丰麒麟舞至今保留着原始的表演形式,在大锣、大鼓、大唢呐的伴奏下,表演出打滚、舐脚、洗颜、咬骚等风趣动作及喜怒哀乐的情绪。舞麒麟后为五大表演,这是海丰麒麟舞的传统精华,先后表演打拳、弄棍、和刀、舞尖串、尖串对铁尺、辗藤牌,最后集体和棍对打,随着吹打乐节奏的加剧形成表演的高潮(舞蹈化的武术表演),以上表演项目每个班子不一定样样都有,但起码要有五项,故叫“盘五彩”。每次表演以班里师傅再次舞起麒麟头鸣炮参拜结束。
白字戏
白字戏,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海丰,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形成海丰白字戏,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又俗称“啊咿嗳”。
白字戏分生旦丑净公婆贴七个行当,以演文戏见长。白字戏唱腔结构以曲牌联套体为主,也有小部分板式唱腔。音乐唱腔委婉深情,表演温柔细腻。
白字戏共有剧目1000多个,其中传统剧目200多个,常演的大多为传奇故事,全连戏(整本戏)较多,折子戏较少。音乐属曲牌连缀体,唱曲衬词多用“啊咿嗳”。分大锣戏、小锣戏两大类,小锣戏又分正板小锣戏、反线戏和民歌小调戏三种。小锣戏唱腔活泼明快,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大锣戏音乐庄重典雅,具有高腔音乐特点。
西秦戏
西秦戏系明代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流入海陆丰后与地方民间艺术相结合,至清初遂逐渐游离本腔而自立门户,形成了别具风格及特色的西秦戏剧种(属乱弹戏),其与台湾北管戏同称“乱弹”,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西秦戏设有老生、武生、文生、正旦、花旦、红面、乌面、公末、丑、婆等十个行当。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主要唱腔有正线、西皮、二黄,还有少量昆腔、杂调,以正线为本腔。唱、白沿用中州音韵,男唱真嗓,女唱假嗓。乐队分“文畔”(管弦乐)、“武畔”(打击乐)。传统剧目有“四大传”、“八小传”、“四大弓马”、“三十六本头”、“七十二小出”等,表演风格粗犷豪放,雄浑激昂。
五福狮舞
五福狮舞是汕尾地区独具一格的狮舞。五福狮舞表演有五个角色,象征“五福临门”之意,故称“五福狮”。五福狮流传于梅陇金盘围村,俗称猴子狮,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传承到第五代。
五福狮舞表演维妙维肖,猴子嬉戏、蹦跳,翻着各式跟斗,令人赏心悦目。“精绍和”、“憨绍和”分别执葵扇、拄拐杖,哑剧动作表演诙谐有趣,使观者乐不可支。五福狮子生猛威武,步步紧迫前者,还不时瞪眼,作张口欲咬状,形象生动。
五福狮舞在表演过程中,要在1.3米高、4米长、2米宽的桌子(象征山)上表演各种富有特色的高难度杂技动作。狮舞表演完之后,除表演拳术、棍术之外,还有与众不同的“飞越高桌”、“跳刀叉”等惊险表演,整个五福狮表演时间约1个小时,比其它虎狮班的表演时间长得多,体现了多姿多彩的特色。
拂千秋
“拂千秋”又称“打千秋”,是海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每逢元宵节期间,高田社、梅陇大门兜村、蜈蚣咀村等地曾行“打千秋”对歌活动,吸引众多的群众前来观看。
“千秋架”搭在祠堂、神庙前面,或村里的空阔地上,形似“荡千秋”的高架。横木两端安装着座椅,即“千秋椅”,歌手坐在椅上,靠人力推动。随着一声“讲你(音如“港螺”)呀呵罗”,歌手开始进行对唱、轮唱,横木象轮子般不停地转动。千秋歌有《十二月歌》、《百鸟歌》、《百鱼歌》、《戏文歌》等。
(注:部分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