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古驿道,广海学子触摸深圳红色历史
2022-02-25 上午 10:15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南方+”   
分享

  深圳,有古驿道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提到深圳,脑海中描绘的城市画像多是光怪陆离的广告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个小小渔村,变身千万人级的现代化大城市,楼宇商厦间,洋溢着改革与创新的激情。

1

  然而,除了光鲜亮丽的城市外表,深圳还有隐没在历史之中的另一面。对于三名返乡的广东海洋大学的学子来说,这个寒假,透过历史的尘封,他们触摸到了深圳的峥嵘岁月。

  来自深圳的文博是广东海洋大学大一的学生。上个学期末,学校安排了几个社会实践课题,当看到《用手触摸古驿道》这个课题时,她的脑海里闪过一个问题:深圳有古驿道吗?在大部分人看来,光鲜亮丽、科技发达的深圳,似乎很难与古驿道这样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词语产生联系。

  在与父母沟通、网络查找后,小文发现,深圳不仅有古驿道,在它的背后,还有一段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也不太了解的燃情岁月。于是,她决定拨开云雾,让古驿道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讲述自己的故事。

  小文找到同校的吴滨梅、唐悦,定下《触摸南粤古驿道千年文化,感知新时代中国强劲律动》这个课题,组成了课题小组。毫无悬念,这个选题入选学校社会实践项目库。然而,许多同样来自深圳的同学,却对这个选题敬而远之、绕道而行。

  大家的态度,让课题小组有了些许犹豫和怀疑。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如何讲好古驿道的故事,让更多深圳人了解它曾经的辉煌?三个大学生踏上了探索的路程。

2

  寒假伊始,课题小组便开始对深圳古驿道进行信息收集。经过调查,深圳有西海岸的经济古驿道与贯穿东西各区的红色历史古驿道。课题小组选择重走先烈之路,亲身感受深圳这片抗日英雄和改革先锋的红色热土。因此,在深圳新冠疫情防控平稳后,课题小组怀揣探究深圳的好奇心,踏上了寻找深圳红色古驿道之旅。

  “1924年,黄学增来到宝安县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和发展深圳第一批中共党员,成立了深圳最早的党支部——中共宝安县支部,并召开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党代会。”在宝安区燕川社区的素白陈公祠里,一份份记载着深圳地区党组织百年来的不懈奋斗的珍贵历史资料,让三人热血沸腾。

  东江纵队,一支将城市游击战、海上游击战载入反侵略战争史册的抗日游击队。他们组织的跨省港文化名人大营救,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是什么样的营救,能让茅盾先生给予如此高的评价?这让学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题小组先后前往白石龙“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羊台山森林公园“胜利大营救”纪念碑及东江纵队司令部、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旧址,用心去感受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彼时,白石龙村是宝安羊台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游击队先后在白石龙村附近及羊台山麓建立了一批草寮招待所,将文化人士分散安排居住,再视时机转往内地大后方。妙设枢纽,雁过无痕,虎口脱险,这场发生在粤港大地上的曲折营救,让三个大学生重温了抗日义士们的家国情怀与智慧勇气。

  “抗日战争中,由东江纵队的前身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组织实施,这场最为惊险的大营救牵动着海内外万千人的心,香港沦陷之后不伤一兵一卒,成功营救出一千多名滞港的文化名人和其他各界人士。为新中国保存了一批文化精英,保存了未来新中国的文脉,对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处在历史深处,这些在深圳长大的孩子们,第一次对自己生活的城市产生了新的理解。“深圳儿女为先辈们的事迹感到无比自豪!”课题小组打算以视频的方式,简述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古驿道,了解深圳,了解这段先辈们谱写的历史篇章。

  “古驿道,深圳有吗?”

  “有!深圳不仅有高新科技的现在,还有几千年历史和繁荣而峥嵘的光辉岁月!”

 

  (原文刊登于“南方网”,作者为程德坤,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