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研学建设首获国际大奖 省规院用设计语言讲好华南教育历史
2023-05-12 上午 10:59   作者:南粤古驿道网 彭野   
分享

1

图为砺儒书舍和郭大力书屋获意大利A'Design Award 铜奖。

  近日,记者从广东省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省规院”)获悉,由马向明、王晖团队设计的《连州古道2020活化推广——砺儒书舍和郭大力书屋》项目荣获意大利A'Design Award 2022-2023年度建筑、建筑及结构设计类铜奖。这是南粤古驿道及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以下简称“华南研学基地”)建设首获国际性设计大奖,省规划院通过还原历史族谱、微改造乡村公共空间,重新搭建起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与在地人、海外华侨同胞的共同记忆点和情感连接,以设计语言讲好华南教育历史。

  5月6日,南粤古驿道网记者专访了团队人员——省规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晖,建筑院院长黄欣,建筑院助理总监颜会闾,设计师任俊安。

 

  现状|西塘村“升起”两座乡村文旅新地标

2

图为坐落在西塘村众民居中的砺儒书舍与郭大力书屋。

  沿着西塘村村口往前走不足100米,在一片颇具岭南特色的传统旧民居中,有两座古老与现代、朴素厚重与时尚轻盈交融的新建筑,这就是砺儒书舍与郭大力书屋。从破败的旧民居到乡村文旅新地标,它们只花了1年多的时间。

3

图为省立文理学院抗战时期迁徙路线示意图。(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据介绍,砺儒书舍与郭大力书屋是清远市连州市东陂镇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的重要节点。1938年10月广州沦陷,省教育厅随省政府迁至连县,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省立文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前身)等院校随迁过来,并在这里坚守至1945年,度过了艰苦卓绝的时光,赓续了华南教育的火种。2019年,连州挖掘出省立文理学院在西塘村的办学遗址,并在省自然资源厅支持下建设连州华南研学基地。该项工作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基地建设是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6

图为连州华南研学基地改造后现状。(资料图,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4

图为连州华南研学基地总体布局。

  颜会闾介绍,连州华南研学基地的建设主要包含了四部分内容:一是史料的整理,历史的缝合。通过对连州古道旧址遗迹的查勘,再次从空间上印证历史;通过各种史料整理及人物寻访,把抗战时期各校办学历史及院校的传承脉络缝合起来。二是古迹的修复,场所精神的再现。主要对一些相关历史建筑和古迹进行修复,包含了陈氏宗祠、东茂祖厅、东村驿站、济善亭等。三是空间的设计,传递精神内核的力量。主要是包含了砺儒书舍和郭大力书屋的设计,以及周边的景观空间的提升。四是通过策划布展,进行意境重构。将室内外布展与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空间相结合,提炼出了“烽火求知连州路”主题,完整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营造充满代入感的空间氛围,传承华南教育精神。本次获奖的砺儒书舍与郭大力书屋项目就是基地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项目从2019年开始由规划团队进行最初的总体规划,到后续团队的设计与建设,次年就完成了建设并策展,对公众免费开放参观。”黄欣说。如今,砺儒书舍与郭大力书屋成为了乡村公共空间与周边的“网红打卡点”与研学目的地,承担起展览、纪念、阅览、活动等功能。

 

  思考|历史印记与先师精神的“内化”表达

  作为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里的微型建筑,砺儒书舍建筑面积为184平方米,郭大力书屋的建筑面积仅为56平方米。用地面积较小,但两座建筑同时要承担展览、纪念、阅览、活动等功能。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团队开始的思考却有些出乎意料。

5

图为砺儒书舍与郭大力书屋周边环境。

  “事实上,一开始我们主要思考的并不是如何设计,而是思考怎么从周围环境的融合、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化利用等方面更好地把‘烽火求学连州路’精神主题传承下去”,颜会闾介绍。刚开始,设计团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我们两个新建的纪念书舍怎样融合到新旧交融的环境中?我们希望可以容纳更多的游客与当地居民,创造更加丰富的体验空间,那几种不同的人群流线及空间关系如何协调组织?我们又如何更加生动挖掘出林砺儒和郭大力等先师的人物性格,体现烽火中求知办学的坚韧精神?

  青年设计师任俊安说,省立文理学院的创办是在中国黑暗艰苦的战争时期,作为校长的林砺儒将全人格教育思想深度融入教学,主张学术自由,全面发展,提出了许多“创新”与“突破”的教育理念,并为了我国教育事业做了许多牺牲,甚至为办学变卖家产。郭大力更是几经周折,终于把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最早的中文全译本奉献给了中国人民。他们都体现了时代的“担当”及“奉献”精神。在面临艰难之际,他们带领师生们坚持不受外界艰苦条件的限制与束缚,不改变自身坚韧气节与风骨,体现了“坚韧不屈”的品质。

6

7

8

图为砺儒书舍与郭大力书舍室内空间。

  砺儒书舍作为林砺儒的纪念空间,展示其先进的办学思想及理念,同时也是开放给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图书阅览空间。郭大力书屋作为郭大力的纪念空间,展陈较多他的相关作品,包含《资本论》翻译等,也是局部开敞的儿童游玩休憩的空间。建筑的形态设计上,团队希望通过对人物的精神解读,结合建筑语言进行空间传译,把林砺儒和郭大力的“担当”、“奉献”以及“坚韧不屈”的精神内核力量传达出来,这是一种解构和重构的过程。

 

  建筑|四大亮点构成新时空叙事和场所体验

  团队在方案设计层面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回应和解决功能与场地之间的矛盾。此项目在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十分紧张的条件下,要去满足建筑承担的多样的功能和村民与游客的诉求,并且还要突出建筑的纪念性,这不是一件易事。

13

9

图为通过对景框景的手法使得原本村落的巷道空间其成为新建筑室外动线的延续。

  对此,团队提出折叠游览动线的空间组织策略,在设计上首先利用原有村落的肌理和巷道空间进行结合设计,再通过对景框景的手法使得原本村落的巷道空间其成为新建筑室外动线的延续,同时利用周边建筑、新建建筑、景观限定围合,营造出聚集人气,休憩停留的节点空间。砺儒书舍的室内空间同样利用折叠式游览动线的策略来达到延长展览空间序列的效果。

10

11

图为在空间形态的组织中利用叠套和穿套的双围护结构的组合形式。

  项目在空间形态的组织中利用叠套和穿套的双围护结构的组合形式,使其在空间体验上与功能使用上均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挑檐与外层围护结构一方面形成了室内外之间过渡的灰空间,丰富了空间体验;一方面在炎热且多雨的粤北地区起到遮阳躲雨的作用和被动式减低能耗,同时对墙体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来往人群在其自由穿梭与停留,在“室外空间——半室外空间——半室内间——室内空间”中转换,配以自然绿化对空间的嵌入构造出宜人的空间场所。

14

图为新旧材料的对比实现视觉冲突。

  同时,通过新旧材料的对比实现视觉冲突,来形成更加丰富的对话:由传统陶瓦和杉木条单元化组合而成的建筑立面承载着村庄的文脉和过去的历史。朴素又厚重的清水混凝土和轻盈透明的玻璃则体现林砺儒先生教育理念里突破与创新的精神以及对教育美好未来的期望。几乎所有的建造材料均来自当地,建筑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将这些新旧物料组合成新的时空叙事和场所体验。

15

图为设置取景器形成富有趣味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对话关系。

  此外,设计时结合建筑的造型与场地的周边环境要素,设置有不同尺度的取景器或者称它为“摄影机”,分别安排对准建筑周边特定的场景构成一个个镜头,让使用者在体验建筑空间的同时去体会到这个村子里的这些事物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与村落形成富有趣味时间与空间上的对话关系。

 

  共识|多方聚力打造华南研学节点共建范本

  据了解,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时任副省长、现任省政协副主席许瑞生向项目团队分享了很多关于抗战时期华南高校内迁办学的故事。省自然资源厅及清远、连州市的领导多次现场办公,为项目排忧解难。省规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邱衍庆作为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技术指导组组长,在建设期间也多次到现场进行指导。

  “一个好的作品,是多方一起努力的结果。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发挥团队的优势,全方位多专业打造精品项目。团队由20余名中青年设计师组成,涵盖建筑、规划、景观等专业。同时,我院发挥规划牵头、工程设计落地的优势,统筹多个部门协力推进,并引入广东工业大学朱雪梅教授团队共同进行古建筑保护和修缮工作。建设过程中多次咨询华南师范大学、连州市文联等历史研究专家,挖掘激活历史内涵。”黄欣说,“在1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团队每周1次前往连州现场,从论证深化、协调沟通到现场施工、材料打样等,我们希望能做出至少自己能够接受的作品。”

  “作为一个乡村建筑项目,同时也是复合型的微型公共空间,村民的支持与共建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是一个从下到上的反馈机制,共有12名村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建设当中。他们从一开始的不理解,经过我们公示、公开宣讲后,慢慢地理解,到后来我们做展览的时候,村民们纷纷自发捐赠自己收藏的相关物品,这让我们很感动。”任俊安说。

  他还深有感触地说:“在建设过程中,有一点很让我触动——乡村的孩子也有享受更好、更高水平的公共空间的需求。我们在营造空间的时候,不能脱离人的本身去做设计。做设计要去理解场地的环境要素、地域特点以及使用者的诉求等。除了这些基本的功能诉求,我们还要考虑到使用者的文化认同、精神层面上的诉求。”

  “走遍了险阻,却淬砾了奋斗精神/我们要探索真理之光/我们要广播文化食粮”。这是省立文理学院校歌中的一句话,也是连州华南研学基地“烽火求知连州路”设计理念的来源。颜会闾表示,我们希望基地的建设未来将进一步与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旅游等相结合,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实现乡村振兴。

12

图为砺儒书舍与郭大力书舍设计图。

  省规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晖表示,这是南粤古驿道及华南研学基地首次获得国际性设计大奖。南粤古驿道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一起成为海外华侨同胞的共同记忆点与情感连接。对古驿道及华南研学基地的修复与新的时空搭建,用现代设计的表达方式去体现当代的精神,增强了华侨同胞的归属感,提高了我国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与文化自信。

 

  相关阅读:

  意大利A'Design Award是全球领先的国际年度设计比赛,表彰来自全球的优秀原创设计作品,是设计师、艺术家、建筑师、品牌和设计机构的灵感来源,是被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ICOGRADA、欧洲设计协会 BEDA所认可的国际赛事.

  《连州古道2020活化推广——砺儒书舍和郭大力书屋》项目荣获意大利A'Design Award 2022-2023年度建筑、建筑及结构设计类铜奖,项目设计团队为:马向明、王晖、黄欣、杨剑维、吴校军、李荣彬、王蕾、颜会闾、任俊安、王德霖、朱文鑫、吴泽鹏、吴享辉、钟寿岸、黄俊、黄伟逢、呼书杰、徐贤标、张子健、邓博雅。

 

  (注:部分文字资料、图片由省规院提供。)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