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近代建筑的转型和演变:岭南民族主义建筑的复兴(二)
2022-04-15 下午 03:33   来源:王河   
分享

  原标题为《岭南近代建筑的转型和演变:岭南民族主义建筑的复兴(二)——岭南建筑在大湾区(14)》

 

二、岭南民族主义建筑的革新

  1929年,在前广州市市长孙科及前工务局局长林逸民主持下,南京市政府制定提出了《首都计划》,要求建筑形式以“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这是学界通常认定的、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以“固有式”为民族主义正名的最早记录。

  在陈济棠主政广东后的20世纪30年代,广东官方大力推行民族主义,固有形式在公共和文教建筑中大量采用,史称“广东复古运动”[1]。中山图书馆和仲元图书馆便在这种背景下建造。

  越秀山仲元图书馆1927年由李济深倡建,1928年间由杨锡宗设计。这是李济深时期继中山纪念堂之后又一座中国宫殿式建筑,形式指向据传为北京故宫文华殿。杨锡宗的设计构图华丽:首层基座的单层须弥座、碑亭式入口、重檐庑殿顶、繁密的斗拱以及色彩绚丽的彩画等等(图7-74)。杨锡宗在仲元图书馆的手法在他20世纪30年代为国立中山大学所作的第一期建筑中也不断出现,这使杨锡宗成为岭南早期传统形式的探索者。仲元图书馆l928年11月底兴工建筑,1930年9月竣工。

  作为孙中山纪念活动的一部分,广州市中山图书馆在1927年6月即由市政府提议兴建。市工务局设计课技士林克明在l928年冬完成了设计(图7-75)。这可能是林克明自l928年进入广州市工务局后第一次运用传统建筑形式进行设计的尝试。正如林克明在回忆录中提到的那样,正在兴建的中山纪念堂对他的创作思想进行了启蒙和影响[2]。实际上,中山图书馆与中山纪念堂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向心且单纯简捷的平面形式、八角重檐攒尖顶的控制体量、以及同样预设了暖气房等等。中山图书馆长宽均为45米,高18米,成极整的正方形,外部采用中国古宫殿式,内部采用西式,是典型的中两合璧式。1929年12月,中山图书馆开始兴建,1933年10月建成使用。

图7-74  广州越秀山仲元图书馆(引自李昭醇、倪俊明主编《广东百年图录》)

图7-75  广州中山图书馆设计图(引自《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特刊》)

  陈济棠主粤后继承了李济深对公共建筑的理解,1933年6月,陈济棠向西南政务委员会提出学校读经案,获得通过,揭开“广东复古运动”的序幕;12月,陈济棠再提恢复孔(子)、关(公)、岳(飞)祀典案,获通过[3]。虽然遭到主张新文化人士的强烈反对,陈济棠仍然通过政府公权,使广东复古文化成为20世纪30年代官方主流形态。 

  1929年间由市行政会议作出筹建决议,并拟定《广州市政府合署征求图案条例》,8月登报征求图案,要求方案表现东方艺术的精神,采取中国样式。l2月评选出结果,第一名为林克明。林克明以工务局设计课技士身份获得设计委托,并获任广州市府合署监工。工程分三期进行,首期于1935年竣工,其他两期因资金短缺及政局动荡未能实施。

  广州市府合署是继中山纪念堂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岭南近代建筑,开创了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对于民族主义建筑形式的新的探索。它将建筑纳入城市的空间秩序中去考虑,林克明表现出了宏观的城市视野,认为市府合署是城市中轴线的一部分,也必然是纪念堂的配角。为了取得与纪念堂造型风格的协调。“市府合署借鉴了传统建筑形式,但在体量、高度、色彩等方面的处理又不同于纪念堂。纪念堂顶高55米,必须突出这一控制高度,因而将市府合署屋脊最高处定为35米”[4]。关于中国宫殿式如何与现代功能相结合,林克明作了新的尝试,认为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坡屋顶空间体积很大,而新建筑由于功能使用要求,进深和面宽方向的尺度都会超过传统建筑。在市府合署的设计中,林克明“采用了钢架的屋盖结构形式,在坡顶上开天窗,利用坡屋顶的内部空间作办公室或贮物室,使坡顶空间具有实用功能”[5]。

  林克明的大胆尝试为固有形式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也为他后来在国立中山大学的实践积累了经验。 

  中山纪念堂、中山图书馆及广州市府合署对建筑的文化定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官方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经过专业训练的建筑师加入到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设计行列:1931年,杨锡宗为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新校设计了机械及电子工程学系(图7-77)、土木工程学系(图7-78)等教学大楼;林克明以同样的风格设计了二期工程等;黄玉瑜于l933年为岭南大学设计了女生宿舍广寒宫;l933年,周君实为广东省陆军总院设计了正气楼等(图7-79)。

图7-76  广州市府合署设计图(林克明,1929年。引自杜汝俭《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

图7-77 广州中山大学机械及电子工程学系(左:首层平面图,右:现状。平面图引自《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概览》,1935年)

图7-78 广州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左:首层平面图,右:现状。平面图引自《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概览》,1935年)

图7-79  广东省陆军总医院正气楼(引自李昭醇、倪俊明主编《广东百年图录》)

  在官方推广固有文化的同时,由于实用性与建筑造价两方面的矛盾,使业主和建筑师开始有意无意地联合起来共同检讨“中国古式”或“中国固有式”。中山图书馆和市府合署第一期工程四年才完成,一方面由于资金问题,更主要的则是因为造价攀升导致施工延误所致。民族主义建筑的改良势在必行。

  中国传统建筑的复兴,基本上采用了当时西方建筑的工程技术和建筑材料,平面设计符合西方建筑的功能主要设计理念,外部造型模仿或挪用中国宫殿庙宇建筑的构图元素,并与西方建筑风格相糅合,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民族主义建筑的复兴亦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历史产物,这类建筑将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文化混合成了一个有形的实体,并进而演变成一直连续至今的一种建筑风格。

  同时,在民族主要建筑复兴的过程中,第一代岭南建筑师表现出了一直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根据实际情况,针对物质条件的限制和建筑形式与结构的需要,大胆进行改良和创新,表现出了科学进取的工程师态度,他们的这种技术特质,直接影响了解放后现代岭南派建筑师的设计思想。

附表:广东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注释:

  [1]参见肖自力.陈济棠.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366-405

  [2]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造实践六十二年.南方建筑,1995(2):45-47

  [3]参见肖自力.陈济棠.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372-382

  [4]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造实践六十二年.南方建筑,1995(2):47

  [5]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造实践六十二年.南方建筑,1995(2):47

 

  作者简介:

  王河,博士、博导,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岭南建筑家,“南粤工匠”技能大师,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南粤古驿道网特约撰稿人。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