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板块千场活动!“羊城之夏”2022广州市民文化季启动
2022-07-21 上午 10:52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南方都市报”   
分享

  “羊城之夏”2022广州市民文化季活动于今年7-12月期间在全市开展,开幕式“群星璀璨向未来”于7月19日晚在广州大剧院歌剧厅举行,并在国家公共文化云现场直播。

1

  广州诚邀市民参与“国家文化创新工程”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李若岚介绍,“羊城之夏”是广州历时数十年来精心打造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曾荣获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荣誉,是全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参与度最高、创新活力最强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

2

  驿道君了解到,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州市财政局于今年年初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抓手,全面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实现品质化、均衡化、精准化、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打造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高地。

  广州计划设立全民艺术普及月,把各级文化馆(站)打造成为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各级各类文化场馆每年开展活动、培训等不少于18000场次。

  实施广州公共文化联盟“星团计划”,发展壮大各类全民艺术普及联盟,鼓励各级党政机关、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团体“在地化”参与辖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和建设。

  支持文艺院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人才队伍优势,广泛参与活动策划、作品创作和群文培训。

  推进民间文艺团队扶持“群星工程”。计划到2025年,基层群众文化团队达到3000支以上,造就一批本土化的群众文化创作和活动“带头人”。

  2022年广州市民文化季亮点:五大板块千场活动,市民共“赏”广州群文力量

3

4

  李若岚透露, “羊城之夏”2022广州市民文化季分为“笃赏”百姓舞台、“乐赏”精彩大赛、“荟赏”岭南文化、“雅赏”时尚经典、“悠赏”书画展览五大版块,邀您共“赏”千场活动。活动是近年广州群文活力的集中展示,也是广州贯彻公共文化服务新发展理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开放式平台。

  驿道君了解到,“百姓舞台”板块整体展示广州市近年来的优秀群文创作艺术成果,范围涵盖广州市所有城区,让每个人变成舞台上的主角。其中“‘文化有约·美丽社区’——2022年广州市群众文艺精品巡演和群文公益讲座“聚焦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结合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开展;“2021-2023广州市创排基地展演”将展现各基地的年度创作成果;“

   “精彩大赛”板块将通过各项赛事挖掘群众文艺人才,打造歌颂祖国和人民,歌颂革命历史和美好生活,迎接新时代到来的优秀群文作品。包括“2022‘同饮一江水’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自2006年创办以来,已成为来粤打工群体的歌唱盛事。

   “岭南文化”板块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宗旨,体现岭南、广州传统文化风貌。“穗港澳粤剧日”展演是从2003年延续至今的三城合作文化品牌‘;广州南沙妈祖文化旅游节通过摄影展、夜间集市、文化展厅、学会楼、默娘之家、慈善箱等项目,全面展现妈祖文化的精神内涵。

  “时尚经典”板块将通过潮流文化的方式带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展现近年来“活力广州”的城市形象。 “遇见艺术“高雅艺术欣赏季包括 “遇见芭蕾”遇见源头“ “遇见非遗”“遇见国乐”“遇见街舞””等针对不同群体的系列活动;“第十一届中国(广州)街舞潮流文化周”“第四届全球微粤曲大赛展演”“南沙时尚艺术周”等也都是时尚与艺术结合的精彩活动。

   “书画展览”板块集中以书画的艺术形式展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主要项目包括“花城处处展新姿“——广州市2022群众摄影展览、广州市直属机关喜迎党的二十大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2022广州市第十一届残疾人书画展等。

  促进“人文湾区”发展:广州创建“诗词之都”,3大新馆将开放

5

  广州正建设“诗词之都”,在“羊城之夏”2022广州市民文化季也多有主题活动助力,包括带领大家“遇见古诗词”。

  李若岚还透露,今年9月,全国最大的文化馆——广州文化馆新馆将在海珠湿地旁亮相,另,位于城市中轴线南端的广州美术馆新馆、珠江新城商务区中的广东粤剧院新址也将一一呈现。

  未来广州将紧紧围绕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培育一批公共文化品牌项目,不断扩大“羊城之夏”广州市民文化季、广州公益阅读、公共文化产品展示配送服务等文化活动品牌影响力和覆盖面,广泛开展“一区一品”岭南民俗节庆活动,以及“村晚”、合唱节、广场舞、粤剧“私伙局”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携手港澳推进海外传播,面向世界共同讲好广州、大湾区和中国故事,促进“人文湾区”建设与发展。

 

  (原文刊登于“南方都市报”,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吴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