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龙虎隘
2022-09-27 上午 10:25   来源:黄玉美   
分享

  金秋之际,万象明净,风香景醇。坐“排长”的车,携同事欧阳翰北上,在乐昌南郊接上久候的持耀兄,直奔五山青岭村,开启了探究龙虎隘之旅。由村民区先生等三位家人作向导,我们的思绪沐浴着成熟的草树芬芳,阵阵松涛摇晃起舞,踏着自由的步履朝目的地靠近。

1

  我们在被洪水冲掏得沟壑密布的路面寸步难进,沿一道如卧龙式的冲沟迂回前移,碧绿的杉针和离奇的传说可以提神。随行的阿姨提醒,只要看到风力发电装置就到了。我积攒精神密切关注这赐人动力的东西。朝东北方向遥望,隐约可观山巅矗立一只擎天柱式的白色标杆,形如放大的如意金箍棒,顶端镶三枚宝剑式叶片,整体轮廓如顶端多了一竖的“个”字,悠闲旋转,宠辱不惊,履行天职,显示独尊。这个给我们信心的发电魔器,令人脚力顿增。我如脚配弹簧,腾跳向前。刚爬上一处小坡,当前出现一道如二只东西相向角斗的绿色巨兽,在间距一米处突然停止。我眼前一亮,这就是隘口,有隘口就有可能建关卡。我一边箭步沿缓坡冲跑一边仰望,一口天窗纵空出世,豁然开朗,窗外一弧乳白云幕,云上紧叩一顶月牙形冠,冠外是铁色墙体,月牙顶端镶着似曾相识的“龙虎隘”匾,那虬劲老道的笔画,散发出“藏龙卧虎”的神气。

  没错,这就是仰慕多时的龙虎隘!顿时浑身被成功喜悦浸透的我,小心翼翼接近它,一丝不苟地审视这座位于湖南省汝城县井坡界头村与广东省乐昌市五山镇青岭村的古老关隘,既怕错过每个细节,又怕惊醒它的美梦,突然消失。据《皇朝经世文续编》载:“城溪隘之右二十里曰龙虎隘,下行入粤之乐昌,距县治六十里而遥,距乐昌界五里而近,乘垣望可见数里,内有隙地容数百人,不百武有水泉。山旧曰分界岭,以龙虎团在其内,故命之龙虎。”体形强大的关隘,总体坐西北朝东南,由二座巨大石灰岩砌门楼构成,蕴含“一夫当隘,万夫受阻”的霸气:南门楼高约4米,宽约4米,进深约2米,门宽约1.2米,拱高2.3米(因从南往北进入湘境的广东人坐轿,拱稍矮),额镶“龙虎隘  道光辛丑仲夏  桂阳县事刘法建”;北门楼高约4米,宽约4米,门宽约1.2米,拱高2.5米(因从北往南进入粤境的湘人骑马,拱稍高)。关门不存,拴洞犹在,这是一方固体民俗碑。两门楼相互拼拢,间隔近10厘米,巍然峙立,长厢厮守。距门楼北约30米,纵跨古道,青砖卵石混砌,锅耳脊,拱门古亭,内镶一通民国十三年建亭碑,是门楼的附属建筑物。整体完好的关隘门楼,是省文物保护单位,是宜乐古道(南粤古驿道)的关键隘口,如一把特殊的锁钥,牢固封锁湘粤边陲天险,对研究关隘建筑有一定参考价值。

2

3

  这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关隘,不知是被轿撞马踏,还是刀劈弹击,粗钝的岩体几乎丧失了当初的锋芒,防御功能消失殆尽,鲜嫩的苔藓早已把它当成繁殖后代的摇篮,健康的矮树傲慢地骑在它头上作威作福,野蛮的藤蔓把它当小偷一样捆绑,疯狂的芒草想把它生吞活埋。我爱不悉手地触摸这饱含历史信息的岩体,仿佛给它号脉:显示抛物线动态,隐含许多历史故事。峥嵘岁月匆匆把它送往遥远的明天,历史将留给它一席之地。

4

  这是一座典型的红色关隘,真实载录了与共和国建立有关的红色故事。据《郴州文史》载,1934年11月,红军长征时,红一军团第一师和中央军委直属团,第一、二纵队及红五军团从此道进入青岭宿营,第二天经学堂山翻越国字脑到达石下村、大王山。在红军长征部队经过龙虎隘时,遭到国民党地方武装陈国英部的突然袭击,两位战士不幸牺牲,葬于距龙虎隘前方左侧20多米处。据《中共乐昌地方史》载,1949年10月4日,奉命解放韶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14军由湖南汝城界头龙虎隘古道进入乐昌五山青岭,当晚在青岭宿营。10月4日,14军从青岭出发,经石下、山溪达麻坑,两支大部队均在此驻歇。

5

6

  山川自古雄图在。我们踏着几乎被荒草吞噬的古道,努力寻思红色革命在此留下的烙印。其实,凡是对人类作出过贡献的事物,不管身处何方,都不会被亘古的荒野葬送,因为自然可以轻易葬送其身体,却无法磨灭其灵魂,人民赋予其不朽基因,使之趋于永恒。

  一小时后,我感到一股浓烈的天苍苍,隘茫茫,风吹草低现荣光的雄浑气韵冉冉升腾,用凝重的眼光回望这座凌驾于湘粤界的古老隘楼,对它行一次隆重的注目礼后,原路返回。

二〇二二年八月

 

  作者简介:

  黄玉美,韶关人,韶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作家。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