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民俗文化(一)
2017-06-06 上午 12:19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爱程旅游网   
分享

  东江惠州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惠州地域流行的三大民歌:惠州话民歌、客家山歌、平海渔歌。其中平海渔歌已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江麒麟为特有品牌,学界早就有“西醒狮,东麒麟”的说法,惠州就是“东麒麟”的诞生地;地方武术拳种为南国之冠,广东五大名拳有三大名拳在传统的惠州地域内;如今在香港、欧美、东南亚等地影响巨大的龙形拳,被称作“东江龙形拳”,皆因惠州为其诞生地。其他特色项目还有舞火狗、舞花灯、稻草龙、鲤鱼舞等民间艺术。

  此外,惠州传统节日风俗古俗犹多见,除较有共性的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外,还有“十月朝”“七夕节”等。东江民间会节文化最具地域特色,有的已演化为各有特色的村落文化,如南瓜节、游神节等。语言大汇,除惠州本地话及客家话外,还有潮汕语、粤语以及平海军声等。其中惠州话和平海军声是语言学界最具研究价值的活态标本。

 

  1. 东江麒麟

1

  东江麒麟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是惠州地方文化群中的一道亮丽风景。麒麟是中国人传统信仰中的“四灵”之一,为吉祥和喜庆的象征。作为一种民间舞蹈,麒麟舞表达了农民辛勤劳动后丰收的心情。东江麒麟曾影响大半个广东及港澳地区,甚至海外。麒麟舞是在东江中、上游地区流行的民间艺术活动。相关的调研资料表明,麒麟舞曾在惠城区的多个地方都有开展,主要在民间的节庆、婚嫁、武术、宗教祭祀活动中展示风采。东江麒麟在近几年更有不小的发展势头。小金口经过历年的发展,已成为惠城区最活跃的麒麟舞表演区域。2007年,小金口被评为“广东省麒麟文化之乡”。小金口麒麟头小带角,身尾较长,有的长至丈八,更利于舞法的变化和艺术的表现;麒麟鼓点加唢呐,有一种立体的声音效果;有着较强生活气息和人性化的表演套路。表演时,由一男青年舞动麒麟头,一少年牵动麒麟尾,随着轻重缓急的各种节奏,表现麒麟活动的过程(如舔脚、采青等)及喜怒哀乐的情绪。

 

  2. 平海军话

  平海军话,是一种含有官话成分的混合型汉语方言。平海军话的使用地域主要集中在惠州市惠东县平海镇和港口镇的埔顶村、东海村。明初时期,平海所城的民家极少,主要是军人家属,且官兵是世袭制,使得军话得以巩固、流传,并与陆续迁进古城里的移民所说的方言相融合。平海军声的语音基础是明代广义的北方方言,同时吸收了粤语、客家话、闽南话三大方言的许多成分,形成了今天的状况。

 

  3. 客家山歌

2

  客家山歌经过不断发展,内容越来越丰富,但始终离不开“山”味和“情”调;形式多样,但大多是民间喜闻乐见、粗放易学的情歌、劳动歌、谜语歌和竹板歌等。客家山歌,大体上可分如下几类:一、东江“传统山歌”(又称原生态山歌)。它也是客家山歌中数量最多的,其中大部分的山歌都是歌颂劳动与爱情。歌颂劳动的歌曲如《春牛歌》,歌颂爱情的如《嬲到日头转西山》等。二、东江革命历史歌曲。由于客家山歌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的新山歌,内容更新,土改初期,反映土改、分田地、诉旧社会之苦、歌颂新生活、歌颂党和领袖的山歌大批出现,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有一批为配合新形势而演唱的山歌,有的以山歌剧的形式上演。三、东江客家童谣。《月光光》就是东江童谣中典型的摇篮曲。小孩子们在游戏和玩耍时唱的《排排坐,吃果果》等歌曲充满了天真无邪的童趣。四、新编东江山歌。代表作有《我是客家人》《客家妹子爱唱歌》《中华盛开文明花》《山歌唱出客家情》。五、民俗类山歌,即婚丧等时候所唱的歌曲。它包括《哭嫁歌》《哭丧歌》等。依照客家人的风俗,女子出嫁时,要唱《哭嫁歌》,歌中表达出感激父母,舍不得离开父母嫁到别人家,而且对未来感到彷徨的一种复杂心情;《哭丧歌》就是父母去世时,晚辈唱的山歌,歌中表达父母养大自己,没等自己报答就离开自己的那种悲伤心情。

 

  4. 惠东渔歌

3

  惠东渔歌主要流传于我市惠东县以平海古城为中心的沿海地区,渔民凭借着渔歌表达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感情。惠东渔歌曲种繁多,旋律优美,节奏自由多变,常用赋、比、兴为创作手法,并辅以使用隐喻、谐音的手法;题材多为叙述、猜谜、问答等。从内容上看,有劳动歌、言情歌、生活歌、婚嫁歌等,涉及各个领域;从形式上看,有直叙事式、比兴式、颂歌、对歌等。惠东渔歌的调式丰富,不同调式表现着不同的歌赋内容和唱颂形式,能在一种旋律风格之下产生出不同的变化。2006年,惠东渔歌入选广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