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世独立的客家小村——梅州桥溪村
2017-10-11 上午 12:58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分享

  2017南粤古驿道“天翼高清杯”定向大赛暨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第六站活动即将在梅州举行。梅州是客家人的聚居地,这里的古村落承载着客家人久远的历史记忆,是客家人千年辗转迁徙中艰辛而辉煌的创业见证。今天驿道君就带你认识一条隐藏在群山之中的客家古村——桥溪村。

梅1

桥溪村风貌

  深藏深山中的隐世桃源

  桥溪村位于梅州市雁洋镇阴那山五指峰西麓。这座四面环山的小山村鲜为人知,游人很少。沿着静静的山路穿行,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这座山岚寂静、溪水潺潺的古村,让人有种探寻世外桃源的感觉。小桥、溪水,山林、民居构成了一幅幅和谐动人的客家山居水墨山水画。

  桥溪村建于明万历年间,源自客家中转站——福建宁化石壁村的朱陈两姓人家,筚路蓝缕,辗转搬迁,先后来到桥溪村繁衍生殖,400多年的宁静乡村生活,营造出如今远离喧嚣的这一方绿洲。

梅2

桥溪古韵

  聪明的客家先民们沿着山势开垦,硬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了不同形制的房子,几百年下来,形成了桥溪村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群,或依山就势,或筑台傍水,错落有致,高高低低,各呈胜场。这些古建筑在寂静中益显大气、古朴典雅。

  桥溪村村口有一小片树林,叫五彩林,其中有国家2级保护的珍稀古树“红楠木”“白桂木”,以及迄今发现的、广东最大的“青蓝木”,其胸径达3.3米。这些树木不但珍奇,而且叶子颜色各不相同,红的奔放,绿的葱翠,黄的典雅,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花儿配合着,成为村中田园风光优美亮丽的点缀。

梅3

古村内流水潺潺

  历时12年打造的客家围屋

梅4

继善楼全貌

  客家古村的必要元素就是客家围屋,而继善楼是最为显赫的一座。继善楼由旅印尼华侨朱琪源等兄弟五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动工兴建,民国三年(1914年)落成,历时12年,总耗资12万大洋。整座建筑依山傍水而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680平方米,共有70间房间。就当年的交通运输条件来说,建造过程中的艰难令人无法想象。屋内厅堂的石柱及檐角、台阶所用的条石皆由福建订制运来,水泥也只能从海外购进,雕刻和绘画的工匠从外地高价聘请,石材木料及建筑工艺均力求精益求精。

梅5

继善楼

  走进气派堂皇的继善楼,只见娟秀的石柱托起粗壮的大梁,显得高深空旷、气势轩昂。梁柱、斗拱、屏风和门窗都装饰有或精美的动物雕刻、或色彩斑斓梅兰菊竹等的花鸟图画,仅雕刻就有镂空见彼的透雕、打磨圆滑的圆雕和深浅起伏的浮雕,绘画形式不但有传统的国画还有精美的工笔画。虽已历经百余年之久,但色彩依然鲜艳夺目,强烈地反映出浓郁的儒家传统治家文化。

  虽然历经多次劫难,但其建筑的精华部分还是被大量完整地保存下来,人们仍能从中感悟出当年的豪华与气派,解读出儒家治家文化的真谛。

梅6

梅7

继善楼内部仍可见当时的富丽堂皇

 

  小小山村竟有4所学校

  虽然身在深山之中,但是客家人重教兴文的传统从未丢失。上世纪初,当地先后建有宝善家塾、宝园等4所学校,让这座小山村里走出不少人才。

梅8

村内环境已整饰一新

  走进原称为“宝园”的桥溪小学,仍然能见到当年教育兴盛时期留下的影子。建筑内的挑檐、梁架等彩画皆以民间故事为题材,色彩绚丽,装饰性强,富有客家传统民间工艺特色。这座学校由朱氏十七世祖维乾公建于清末,南北轴线南端设厅堂,东西轴线东端设八角形石门洞,是一座悬山式二层楼房,俗称 “锁头屋”。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改称桥溪小学,用作课育村中朱陈两姓后裔的场所。

  另一座宝善家塾,亦是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中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之一。其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坐东朝西,平面布局为客家传统民居单堂屋与园林式建筑有机结合,依山就势,中轴对称。正立面为牌坊式门楼,上书“宝善家塾”四字。檐楣书画彩绘,灰塑等装饰古朴典雅,是朱氏课育后裔的场所,也是梅州市梅县区“文化之乡”的历史见证之一。

 

  【交通小贴士】

  自驾:广河高速—长深高速—梅龙高速—S224

  乘车:可至梅州汽车站转乘公交前往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