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大埔 新农村建设:美了乡村,富了村民
2017-10-27 下午 07:20   来源:转载自南方日报   
分享

  10月25日临近中午,梅州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池屋自然村65岁村民杨花媚,忙完了家务活,闲坐在两层半高小洋楼的庭院与邻居拉家常。提及村中最近几年的变化,她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站在她家门口,眼前呈现花园般的景致,蜿蜒绿道将几片围着精巧栏杆的生态氧化塘串联,水面碧波荡漾,环顾水塘,一垄垄菜地构成别样的绿化带,乡村休闲公园等点缀其中,“几年前这里是杂草丛生,臭水沟横流。”杨花媚说。

  这是大埔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小片段。

  作为农业大县,近年来,大埔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新时期农村建设要求,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催生了一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有着深厚人文、良好生态的客家香格里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游客,据统计,今年1—9月,该县累计接待游客4071636人次,比增23.6%;旅游累计收入237609万元,比增24.1%。

  随着建设的加快推进,大埔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百侯镇成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赛址。2017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梅州大埔站)将于10月29日在百侯侯南古村落开跑,这是去年以来百侯镇第二次承办该赛事。得益于去年赛事的举办及宣传推广,百侯镇乘势而上,走出了一条旅游旺镇、农业兴镇、生态靓镇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

 

  村美丨扮靓村容村貌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深秋的阳光依然猛烈。走进池屋自然村,绿道蜿蜒而过,生态氧化塘边上是村民晾晒着的梅菜干,近处绿油油的菜园和远处错落有致的客家村居,勾勒出令人向往的田园风光。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小乡村的生态氧化塘中央竟然建有音乐喷泉。

  “一到晚上,音乐喷泉就喷起来,可好看了!”杨花媚就住在附近,她说这音乐喷泉是上个月刚建成的,“随着环境越来越好,村里成了旅游景点,也建起了好几家民宿,住的游客多了,村里晚上的节目逐渐多起来,也热闹了”。

  在池屋村生活了数十年,杨花媚直言村中这几年的变化着实让人意想不到,“道路宽敞了,干净整洁了,几乎看不到垃圾,还建起了乡村公园、文化广场等,在村里生活很舒服!”

  “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首先要把环境卫生搞好,而这恰恰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从2011年开始担任侯南村党支部书记的杨智琪,是侯南村实现美丽蜕变的推动者之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侯南村把农村垃圾治理作为突破口,通过解决生活垃圾问题,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等,实现村容村貌质的飞跃。

  在着力搞好农村环境的同时,大埔还着力对农村进行美化,让农村真正“美起来”。

梅州大埔1

(图)梅州大埔西河镇围绕村容整洁宜居、服务设施完善等,逐步打造具有鲜明梅州客家乡村自然和人文特色的省级新农村示范片。

  在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此刻是连绵不绝、让人流连忘返的花海,转个弯,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映入眼帘,走几步,乡村美术馆、普法文化馆等让人眼前一亮。在这里,唯美的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的新旧民居、舒适感满满的人居环境,勾勒出一个美丽新农村的模样。

  “变化真是太大了!”76岁的杨和英,自小生活在大埔西河镇北塘村,村中近两年的变化让她惊叹。作为第三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去年以来,西河镇选取北塘村、东塘村、黄堂村、漳溪村、东方村等5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为主体建设新农村,围绕村容整洁宜居、服务设施完善、产业提升发展等,逐步打造具有鲜明梅州客家乡村自然和人文特色的省级新农村示范片。

  “大埔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客家人文深厚,其以‘溪江如绘美’的美态被评为‘中国最美丽县’。”大埔县委书记朱汉东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埔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发展思路,突出规划提升,注重产业引领,保护自然生态、保存文化特色、保留传统建筑,着力打造宜居型美丽乡村。

 

  民富丨强化产业发展 激活农村经济

  10月25日一大早,百侯镇侯南村64岁村民管长福,便来到村中的百香果观光果园,为硕果累累的百香果浇水。

梅州大埔2

(图)大埔百侯镇侯南村64岁的村民管长福在村里的百香果观光果园工作。

  “这活很轻松,不辛苦,也能挣到不少钱。家里平时不缺钱,主要是我想找点事做,充实。”管长福早年到珠三角地区打工,年纪大后便在深圳帮忙照看孙儿,近几年看到村子发生了大变化后,执意回来长住,“环境很美,空气清新,生活也很便利,比大城市住得还舒服,关键是还能轻松找到事情做。”管长福说,现在他每天白天在家门口的果园上班,每个月能领到近3000元工资,晚上和三两邻居在文化广场散散步,拉拉家常,老年生活过得很惬意。

  管长福惬意的生活得益于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光是给村子‘美容’是不够的,还要让村民富起来,这样的新农村才有活力。”百侯镇长邓越林说,解决新农村发展后顾之忧,关键要大力发展产业。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百侯镇依托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田园山水资源,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产业,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梅州大埔3

(图)大埔百侯镇通过扮靓村容村貌,道路宽敞了,村里也变得干净整洁。

  百侯镇是梅州市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至今拥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120多座。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百侯镇积极实施“文化强镇”和“旅游活镇”发展战略,以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为依托,以系列本土文化博览馆、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为载体,着力打造“百侯印象”“耕读世家”“古巷风韵”“墟市旧梦”“侯北人家”五个主题片区,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致力发展文化旅游。

  经过精心打造,百侯镇成了集古镇观光、历史探寻、文化休闲、科教娱乐、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客家古镇文化旅游区,并获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今年1—9月,百侯镇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

  同样在西河镇,发展特色产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西河镇位于大埔县东北部,全镇有耕地面积1.95万亩,是大埔县粮食主产区,素有“大埔粮仓”之称。作为“鱼米之乡”,西河镇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结合自身农业重镇实际,将特色产业提升纳入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对北塘长寿蔬菜、东塘香米、黄堂莲蓬和漳溪烤烟、下黄砂“黑美人”西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进行提升,全力打造“一中心、两基地、五大园、多品牌”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着力激活长寿富硒地,发展富农产业,加速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抢抓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机遇,我们充分利用大埔‘中国长寿之乡’的优势,通过建基地、优品种、树品牌、拓市场等措施,采取政府搭台,合作社、开发公司与农户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全力加快建设精致高效农业示范镇。”西河镇党委书记丘武秋说。

  目前,西河镇已初步形成以烤烟、西瓜、蜜柚、蔬菜、茶叶、生猪养殖等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生产格局,每天都有近10万斤富硒蔬菜瓜果运往县城及福建等地。

 

  共享丨激发内生动力 共建共享幸福新农村

  秋天的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百侯镇白罗村村支部书记温展民刚干完农活,来不及休息便直接来到了距离家不远的村委会。他目前把心思全部用在了村庄建设和乡亲们脱贫致富上。

梅州大埔4

(图)大埔百侯镇通过环境整治,实现村容村貌质的飞跃。图为百侯镇利用池塘建成的生物污水处理池。

  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温展民和村民理事会的成员经常深入各家各户,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座谈,并充分利用布展宣传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方式,让广大村民直面新农村建设信息,感觉建设美丽家乡就在身边,激活参与热情。

  “新农村归根结底是农民的农村,如果农民不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就难以开展下去。”大埔县政府党组成员邓玉伦说,大埔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引导村民共建共享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利用对口帮扶单位力量,尤其是引导、鼓励外出乡贤积极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形成全社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鹅卵石铺成的小道直通大水池,池内种着菖蒲、美人蕉等,池外绿化地上花草郁郁葱葱。这是大麻镇大留村新建的湿地公园的一景。“这里以前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其建成了湿地公园。”驻村干部高文彬说,如今经过改造成为村民休闲好去处,“在改造过程中,理事会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大留村正全面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充分发挥4个村民理事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动群众参与村道建设。比如,主村内扩建道路涉及10多户群众土地,采取主动让出、内部调换等方式,解决了土地使用问题。

  同样在西河镇漳北村,在政府的引导下,漳北村成立了渡头、饶钟屋、官屋、坎下屋、坪上5个村民理事会。今年以来,漳北村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主体作用,在规划选址、项目建设、民意收集、政策宣传、表率引领等方面,拓宽群众自主参与新农村建设渠道,有效推动各项建设顺利开展。

  大埔县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注重发动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同时坚持规划先行,将民生改善保障作为建设的重要环节,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布局合理,为新农村建设打开了良好局面。

 

  【相关】体育赛事成梅州 对外推广新名片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梅州大埔站开跑、丰顺“喜德盛杯”国际自行车邀请赛举行、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梅州平远站开走……近年来,梅州有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推进全市发展的“加速器”,对推动梅州相关产业发展、户外体育与乡村旅游、传统文化保护相融合,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挥了积极作用。

  赛事促使文化旅游渐入佳境。南粤古驿道大埔百侯站定向大赛将百侯侯南村“三十六巷,巷巷一样”的古巷道贯穿,并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建筑作为比赛的站点,让来自各地的定向爱好者以及游客充分领略了百侯的文化魅力,百侯古镇的人文神韵走进大众视野,以另一种方式“活”起来。得益于赛事的举办,近年来,百侯镇走出了一条旅游旺镇、农业兴镇、生态靓镇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如今的百侯镇,文化旅游渐入佳境,众多古民居在保护开发中焕发出新魅力,与村庄的田园风光相映成趣,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成为大埔文化旅游的热点,为大埔的文化旅游注入强大动力。

  赛事促进产业发展。“喜德盛杯”山地自行车邀请赛(公开赛)已在丰顺连续举办了四届,比赛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带动丰顺乃至梅州的旅游经济和自行车产业发展的氛围,进一步提升丰顺的形象和影响力、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增加群众的收入,实现县、企业、群众三赢。在此契机下,梅州市委、市政府紧抓机遇,2017年5月,粤台(梅州)自行车产业园项目在五华动工启动。产业园全面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年创税10亿元以上。

  赛事推动全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近年来,梅州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助推全民健身事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公共体育场所在梅州“遍地开花”,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目前,全市体育场地已达7216个,全市范围内已有市级体育协会26个,县级93个;市级体育俱乐部5个,县级28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已占全市人口的35%。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