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领略远去的百越文化,这条小村庄最合适不过
2017-11-27 上午 12:46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分享

       南粤古驿道是中原联系岭南的重要通道,见证了岭南与中原地区千年文化交流。南粤大地最早的居民是古百越族人,随着中原汉人从各条南粤古驿道迁入岭南,百越族人被逐渐同化,古百越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中原文化所取代。但在肇庆怀集的扶溪村,这些古百越族的文化遗产却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今天驿道君就带您一起来探访这座肇雷驿道线路上的古村,去领略百越文化吧。

1

扶溪村

       扶溪村位于怀集县西部的大岗镇。最早在扶溪村一带居住的是古百越族的一支,“扶溪”一名就是古百越人的村名。后来随着中原人南迁,百越族人逐渐迁往他乡,村中主要居住的群体变成了汉族,但“扶溪”村名一直被沿用到现在。

       现居住在扶溪村的村民,主要是明代以后迁入的石姓氏族。石氏先祖原居甘肃武威郡,后随军迁居福建,明洪武末年,由福建汀州迁居至此。石氏族人为纪念发源地,所迁之处均以“武威堂”为堂号。因而居扶溪村后建祖屋亦冠以“武威堂”之名,而且都以“武威绵世泽,万石振家声”楹联为正堂堂联。

2

武威堂厅堂

       扶溪村的武威堂位于村中的中心地带,这座如同古代兵营的古建筑保留着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最能体现这条古村的尚武精神。

       武威堂整体呈正方形布局,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五间堂屋构成,中轴线正对白鹤山与皇帝岭两山峰连线,主堂屋沿中轴线而建,两旁分别为四间次堂屋,左右两边分别由八套厢房相辅。整体呈“官”字型,每进堂呈“主”字型,厢房为“兵营式”建筑,门楼则为官印型,充分体现出“文武风威”格调。室内室外,画栋雕梁,设计精美。堂与堂、堂与厢房之间以门相通,以巷相连,巷里有巷,屋内有屋,环环相扣,规模宏伟。

       武威堂初建时规模很小,经几代后人不断扩建,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基本形成现在的规模。当初周围全是池塘,设有围墙、前门楼、前庭花园、笔楼、前厅、天井、回廊、祖殿、后堂等,后楼是一座形似官帽的三层建筑。

3

扶溪村的门楼

       从外围看,扶溪村更像是一座小堡垒,其外围是由围墙、炮楼、门楼紧密相连而成。从这种匠心独运的建筑构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五个门楼分别为东、西、南、北门与前门。其中,西、南、北三个门楼高大约十几米,而东门相对较矮,为七八米高。门楼与围墙相连,布满炮口,可以清楚察看到村外情况。在兵荒马乱时代,这些门楼、炮楼、围墙等有效地保护了全村的安全。据说,当年曾有一群由山贼头梁凤壁带领的山贼入侵大岗镇,周围的村落因为没有任何的防御建筑或者防御不够坚固,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洗劫一空。扶溪村因为有门楼、炮楼、围墙等的保护,加之扶溪村的村民团结一致保卫家园,男女老少一起抵御山贼侵犯,所以山贼未攻下扶溪村。

 4

扶溪村的农田风光

       村中的民俗文化中仍保留着不少古百越族的文化痕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标话文化。扶溪村人使用的是俗称“大岗标”的独特语言。“大岗标”,即大岗标话。据有关专家考证,大岗标话就是原为古百越族某一支系所使用的、在“大岗”这一特定区域和特定族群中流传下来的一个古语种。此外,当地人仍保留这古百越族的图腾文化,如蛙图腾、盘古崇拜等等。

       扶溪村的先人认为蛙是人类的祖先神,是庇佑人类繁衍生息的灵物,因此,他们在建祖堂时门前专门设了一口池塘供青蛙繁衍生息,村人称这口池塘为“蛤乸塘”(蛤乸为青蛙的俗称)。盘古也是古百越族的图腾之一,扶溪人也很崇拜盘古,村后白鹤岭上的“盘古庙”是一座古老的神庙。

 

       交通小贴士:

       自驾:广三高速——二广高速——怀集西收费站——省道S349线——扶溪村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