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条路线让你读懂大美广州
2018-01-06 下午 03:34   来源:转载自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南粤古驿道网整理   
分享

  南粤古驿道线路,通过古道、步道、绿道、风景道、水道等多元的线性载体,串联沿线的古驿道遗存、历史文化城镇村、文物古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节点,挖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公众创造了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线性文化空间。

  近日,广州市规划院也用同样的方式,用心策划了9条“走读广州”主题线路,用线性的讲述广州在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活化利用文化资源、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思路和方法、过程和成效,带领大家一起读懂广州、领略广州之美。

  据了解,着9条走读线路,基于广州市近十多年城市规划建设取得的成就而设计。既有体现广州城市发展的主心骨“双纵一横”——新中轴线、传统中轴线和珠江景观带,也包含有广州三个传统历史城区——“西关”“东山”“河南”,同时还结合广州的城市历史和特点,设计了三条特色路线——珠江后航道的工业遗产线、都市“绿肺”海珠湿地线,以及凝聚广州近现代发展历程的长洲史迹线。每条线路各具特点,可通过步行、骑行、轨道交通、水上巴士等多种体验方式,串联起广州,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城市,细细品味城市的变迁和发展。

 

(一)中轴览胜线

1

  线路导读:

  1980年以来,广州迈入高速发展时期,城市空间开始向东和向南扩展,新城市中轴线的概念也由此而生。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贯至珠江后航道的南海心沙岛,总长约12公里。本条“走读广州”路线,选取的是新中轴线北段,即“火车东站—TIT创意园”。

  上世纪90年代,广州提出要建现代化大都市,组织开展了“广州珠江新城概念性规划方案竞赛”,在方案里规划了一条从黄埔大道直通珠江的轴线,往北接上从广州东站到天河体育中心的原有轴线,往南延续到了海心沙,便形成了现在的广州新中轴线的主体。东西双塔的格局从当时就已确定,随着后来小蛮腰的拔地而起,东西双塔与广州塔共同构成了一江三塔的壮丽景观。

  2004年,广州取得2010亚运会主办权。为展示广州新的城市形象与风貌,广州提出高水平、高质量地编制城市设计,把新中轴线地区特别是珠江新城段打造成国际先进、全国领先的城市核心地区,并相继建设了第二少年宫、广州图书馆、广东博物馆和广州歌剧院四大文化建筑,如今已成为岭南的文化地标。

  行走新中轴线,尽览广州的现代经济建设成就。

  线路亮点:

2

花城广场、海心沙

3

天河路商圈

4

广州塔

 

(二)商都溯古线

5

  线路导读:

  纵览古今中外,历经千年发展且传统中心从未移动过的城市非常少,广州就是其中之一。传统中轴线是广州城市源头、岭南政治文化中心。同时,广州作为千年著名商都,见证着公元三世纪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程,积淀了浓厚的商业氛围和文化。本条“走读广州”线路,既是广州传统中轴线,又能体现广州“千年商都”的历史变迁,也是目前广州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营造活力街区的重点区域之一。

  全线共由古代传统中轴线、近代传统中轴线和西堤三部分构成。沿线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11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70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和4000多个经济单位,是广州最丰富的古代及现代早期历史文化陈迹的集聚之地,也是现代金融、商贸、文化、旅游等市、区主导产业和商务服务汇集的新兴产业中心。

  历年来,市、区政府都高度重视该区域的规划和发展,先后规划打造了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全国首条民间金融街等一批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的重点项目,策划实施了圣心大教堂前广场改造、沿江路改造升级、珠江景观带品质提升等系列工作,在深厚的历史根基上焕发出最具时代特色的城市之光。

  请跟我们一起穿越羊城千年,体验商都古今变迁。

  线路亮点:

6

石室圣心堂

7

南越王宫博物馆

8

北京路步行街

 

(三)西关复兴线

9

  线路导读:

  讲起老广州,不得不提西关。西关,最早可溯源至秦汉时期的“荔园”,由于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而得名,因清末民初作为广州乃至广东经济最发达、富人最集中的地区而扬名海内外。历经千年积淀,西关文化已是广府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本条路线,从仁威庙起,以水、以街为线,串联起荔枝湾、恩宁路以及昌华、宝源、逢源街区,囊括了西关文化最具代表的三大意象:荔枝湾、骑楼、西关大屋。

  西关曾经辉煌,但随着城市的变迁,西关为首的老城区也曾陷入发展的困境。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提升旧城功能和竞争力都是旧城更新的重要课题。

  本条路线,也正涵盖了多项力图复兴西关的典型案例:从实施重点看,有侧重历史水系和景观恢复的,有侧重传统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的;从实施路径上,有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居民自发等多种方式。荔枝湾揭盖复涌、恩宁路保护、永庆坊改造、粤剧博物馆落成等等,无一不牵动着广州人的心神,同时,也在持续地为旧城注入新的活力、恢复和彰显西关的独特魅力。

  无论何时何地,旧城更新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希望通过西关复兴线,可以带来更多积极的关注和思考。

  线路亮点:

10

仁威庙

11

荔枝湾

12

逢源街区

 

(四)东山洋楼线

13

  线路导读:

  广州人旧有“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说法。新河浦以“东山小洋楼”著称,文化底蕴醇厚。新河浦历史文化保护区已被广州市政府列入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该范围基本上也是本条“走读广州”路线,即新河浦路—龟岗大马路—庙前直街—培正路所围合的片区。

  新河浦片区现存众多历史建筑及不可移动文物,是广州市现存规模最大的中西结合的低层院落式近代住宅建筑群,以清水红砖墙、民国水刷石、西洋式风格为主要特色,融合岭南与西洋建筑之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首推五大侨园,分别为春园、简园、逵园、明园和隅园。这里还是广州百年名校培正小学、培正中学和百年教堂东山堂所在地,它们为古老街区又添信仰和文化色彩。穿梭在新河浦,在老榕树下细细品味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交融的味道,不经意间你还能发现名人雅士到访的痕迹。

  2016年,为发挥新河浦的文化影响力,展现老东山的文化魅力,广州市着手“老东山·新河浦”片区环境品质提升,让这条融历史、融街道、融空间的历史文化片区再续辉煌。

  线路亮点:

14

逵园

15

基督东山堂

16

中共三大会址

 

(五)河南桥景线

17

  线路导读:

  广州人习惯称珠江南岸的地区为河南,对生活在两岸的人们来说,跨江桥梁尤为重要。

  如今珠江已经成为广州重要的城市名片,在未来“精品珠江”的规划中,将对珠江前航道的11座重点桥梁进行品质提升,从功能、慢行、空间、景观等多方面按要素进行梳理分析,以桥梁维修为主,以艺术提升为辅,按“一桥一景”的方式进行整饰,使珠江两岸的滨水空间变得更加宜人,共同构建广州两纵一横的三轴生态景观格局。 

  本条线路,以广州最早的跨江大桥海珠桥为起点,带您逐一走近海珠桥、解放桥、人民桥三座大桥,从珠江南岸眺望北岸的长堤风貌,然后以白鹅潭交汇处的洲头咀为转折,进入河南传统老城区,探访河南的骑楼街以及南岸唯一的“广州四大丛林”海幢寺,给您讲述广州老城与珠江共荣发展的故事。

  线路亮点:

18

海珠桥

19

同福路

20

海幢寺

 

(六)滨江绿道线

21

  线路导读:

  本路线承接“河南桥景线”,沿珠江自海珠桥向东推进,共同构成精品珠江“西十公里”的“近代广州”段。在这段路上,人们除了可以继续领略珠江风情之外,也因其拥有良好的慢行系统和开放绿地而特别适宜骑行。

  随着现代人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高,广州越来越重视公共绿地的建设,滨江绿地就是重点内容之一。

  本路线中,从“绿岛”二沙岛,到近年陆续优化改造的大元帅府前广场、中大北门广场、大沙头码头区域,都通过增加公共绿地面积、优化慢行系统、增加亲水功能、提升码头建筑等措施,使滨江绿地成为城市公民共有的独特景观资源,集生态、休闲、健身、文化、观光等功能于一体,串联起珠江两岸优质的滨水景观,构建出广州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线路亮点:

22

大元帅府

23

广州大桥

24

二沙岛

 

(七)工业遗产线

25

  线路导读:

  从清末民初开始,广州的工业开始生根发芽,又陆续沿珠江两岸、铁路沿线铺开,逐渐形成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岭南特色的工业脉络,在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一些工厂几经兴衰起落,逐渐停业闲置。近十年来,为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部分工业仓库、厂房、园区在几轮“退二进三”和“腾笼换鸟”中焕发新生,文化创意产业、展览贸易业、旅游餐饮业等新业态的入驻,使得旧厂房摇身一变成为办公楼、艺术区、创意园,实现了对工业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

  本条走读线路聚焦“工业遗址”最为密集的珠江后航道沿岸,包括清末标志性工业建筑太古仓、首个工业遗产改造案例信义会馆、诞生了中国第一台柴油机的922创意园、清末房地产开发雏形的聚龙村等,线路还特地安排从永兴街码头乘坐水上巴士至芳村码头,途经三江交汇的白鹅潭。从被时代淘汰到自主更新升级,这些工业遗产在城市转型过程中,通过城市更新的多种途径实现了自我蜕变。

  重走工业发展路径,触摸传统工业的沧桑印记与现代艺术格调的碰撞与融合,感受华丽转身后的工业遗址所带来的别样风情。

  线路亮点:

26

太古仓

27

信义会馆

28

聚龙村

 

(八)都市湿地线

29

  线路导读:

  海珠湿地,俗称万亩果园,位于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具有2000多年历史,总面积约1100公顷,是全国大城市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与白云山风景区并称为广州的“南肺”和“北肺”。2015年12月正式成为广州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本条“走读广州”路线,选取的就是海珠国家湿地核心区。

  海珠湿地,曾经河涌纵横、绿树婆娑、百果飘香。随着城市化推进,万亩果园被村庄、工业侵蚀,面积锐减,保护迫在眉睫。为拯救万亩果园,破解果农“保胃”与城市“保肺”之间的矛盾,广州探索性提出“只征不转”一次性征地保护万亩果园的土地政策,秉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以及“原生态、微改造、少干预”的理念,着力保护修复中国一线城市中央宝贵的生态资源。5年来,从饱受侵蚀、濒临“消失”的万亩果园到“具有全国引领示范意义的”国家湿地公园,再到“打造全国最好、全球标杆性城央湿地”,海珠湿地展示了广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果,也相继获得“中国宜居环境范例奖”“广东最美湿地”等称号。

  行走海珠湿地,体验广州国际大都市城央的世外桃源。

  线路亮点:

30

海珠湖

31

海珠湿地牌坊、游客服务中心

32

都市田园

 

(九)长洲史迹线

33

  线路导读:

  位于广州东南部的长洲岛,是珠江上广州中心城区的东大门,既拥有以黄埔军校为首的多处中国近代革命遗址,也曾经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岛上遍布文物古迹,共有各级文保单位55处。因此,长洲岛可谓广州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

  本条“走读广州”线路,串联了多处长洲岛重要历史节点,除了威名赫赫的黄埔军校之外,还有很多不广为人知的近代军事革命遗址,比如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白鹤岗炮台等,以及拥有700年历史的深井村。

  为深入挖掘长洲岛上各文化遗产的价值与特色,加强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整治与更新,2013年起,广州开展了长洲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从文化复兴、空间再造、活力提升三大方面进行规划提升。近期,深井村正在开展被称作“深井实验”的微改造,未来有望保持宁静的文化氛围,依托历史山水资源和毗邻大学城的人才资源,逐步发展为文创基地、慢生活岛。

  线路亮点:

34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35

白鹤岗炮台

36

东征阵亡烈士墓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