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千年驿道 寻踪岭南文化 “驿路同游—南粤古驿道”课程开发小记
2018-01-07 上午 11:39   来源: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广东省博物馆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践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总书记的讲话,精辟地阐明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战略价值,是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指针。

       研学旅游是从国家层面上全面推动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活动。早在2016年12月,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已被明确列为必修课程。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游学1

“驿路同游——南粤古道寻迹”活动

       在此背景下,广东省博物馆与广州市第十六中共建研学课程“驿路同游——南粤古道寻迹”活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尝试,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一向重视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从2004年起在高中年级推行“经典阅读”、“传承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从2015年起,与广东省博物馆进行合作,共同开发君武特色课程,学生们走出学校,走进博物馆,进行实地体验。2017年11月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与省博再次深度合作,共同开发“驿路同游——南粤古道寻迹”综合实践课程。力求以古驿道独有的区域属性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PBL探究式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行自主学习与知识构建,并在探索古驿道价值的同时,实现学生对自我、对当下、对未来的真实思考。

2

3

4

5

广东省博物馆与广州市第十六中团队举行多次对接会议

       在本次驿路同游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上下都非常重视,杨霞校长、教导处陈煦主任带领着历史、语文、地理、生物、艺术、体育等各科组长先后5次到省博与王芳馆长助理带领的团队进行对接。他们共同参与课程讨论,一起聆听来自北大、复旦的教授的专题讲座,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在12月28日到29日,省博的团队和十六中的教师团队亲赴罗定,进行第一次实地的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多方面完善课程方案:路线设计、项目设置、活动任务安排、效果达成展示……力求给学生一次安全又有意义的课程。

6

7

8

省博的团队和十六中的教师团队亲赴罗定进行实地考察

       据史料记载和现存遗迹显示,广东最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南粤地区就开辟了南天门古道、西京古道、梅关古道等,到了唐朝时期就形成了多条驿道沟通五岭南北。 时至今日,广东省内仍保留有丰富的古驿道历史遗存,据统计,目前已发现的古驿道遗址140多处,它们是不同时期岭南地区对外联系的通道,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这些古代驿道既是军事之路、商旅之路,也是民族迁徙、融合之路,代表了历史上广东与周边地区或区域内部之间,人们在商品、思想、知识及价值等领域的持续不断的交流,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岭南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在中学的历史教育中,学生只能粗略地知道岭南的发展历程,对岭南历史文化缺乏深入了解,无法感受到岭南文明曾经的辉煌和影响。所以“驿路同游”课程的设置,就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探究游学的方式去感受和弘扬岭南的历史文化气息,增强岭南文化的自豪感。

       寻踪第一站选择了被列入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这是目前确认年代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期早起文化的空白,将广东地区人类活动历史提前到数十万年前,这是广东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

       南江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它是中原文化进入岭南腹地之后,与海上丝路对接的重要通道,它起到了实现中原文化与粤西南文化、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中转和交汇的作用。海上丝路不仅是商业贸易交流之道,还是一条宗教文化交流之道。在南江境内的龙龛岩石刻就见证了唐代佛教传播的历史。因此,南江流域作为对接海上丝路的重要通道已达2000多年,至今仍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弥补高中教材的不足,非常值得高中学生去探寻,增强对岭南文化的认同。

       罗定市是我国著名爱国将领蔡廷锴将军的故乡,十六中语文科组在此次“驿路同游——南江古道寻迹”活动中, 借助“红色之旅”,带着学生参观罗定博物馆之蔡廷锴将军展厅,通过博物馆的文字、图片、实物等让学生真切地感知抗战那段史实,设定好研学项目,研学前请专家指导,学习戏剧表演课程,学会如何表演戏剧;并让学生观看三集纪录片《蔡廷锴》,了解蔡廷锴人物性格和生平经历;并印发有关剧本写作的相关文字材料及经典范例,为创作表演情景剧做铺垫。游学后通过“血战淞沪”五幕情景剧的表演再现80年前抗日战争时期那一次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淞沪会战,让学生感受在淞沪会战中屡创战功的十九路军爱国将领蔡廷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浓厚的爱国情怀。

       此次戏剧教育与博物馆展览相结合的尝试是跳出功利主义的视阈来办学、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来展开教育科学研究,真正抓住教育的本质,是在时代的、文化的、生命的大背景上去对学生进行生命塑造,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任务情景,为学生设计更多的问题与项目。可以说是在一种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实现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整合性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它将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促进了学生个体精神生命的发展。

9

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可以观察沿途地形地貌、水文植被、人文风情

       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可以观察沿途地形地貌、水文植被、人文风情,通过制作模型、社会调研、现场实验、野外实践等方式,获取和处理真实的复杂信息,发现并尝试探索解决问题。位于粤西的南江(罗定江)曾是古代中原的人流、物资经灵渠、西江进入岭南、经徐闻到达南海的最便捷通道的必经之处。在陆上交通不发达的时期,南江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南江流域在沟通内陆与沿海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此外,位于两广交界的罗定龙龛岩拥有过渡性突出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并由唐人在喀斯特溶洞内拓刻出经文,并保存至今。其中干燥的喀斯特溶洞环境,为经文、后人墨鉴的保存创造关键条件。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能够深刻体验“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塑造”,有力支撑、补充高中地理课本的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在“行中研学,行而促学”的教育思想。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2018年第一站,我们将会陆续开发南粤古驿道相关线路,为学生健康成长,对历史文化和自然认知,提升学生对岭南文化认同感和岭南乡土意识,让“古文物古文化活起来”的有益尝试;希望能够通过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