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佛通衢——官窑古道
2018-01-10 上午 10:39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分享

  广佛两地同根同源。自古以来,广州就是岭南的商贸中心,佛山则是制造业中心。佛山的丝织品、陶器、药品等通过广州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内外,往来无阻的贸易得益于两地间密集的驿道网。今天驿道君就带你来认识一条广佛之间重要的交通古道——官窑古道。

古道1

官窑驿园东路属于官窑古驿道其中一段。

  官窑古道所在的官窑镇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北部。东与和顺镇、里水镇相连,南与松岗镇、狮山街道及小塘镇相接,西与三水市为邻,北与广州市花都区相依。

古道2

民国时期的广佛水系网络图。官窑可通过密集的水网通往广州以及佛山各镇。

  官窑得名于1000多年前的五代时期。唐末五代梁朝末帝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刘龚在广州称帝,号称南汉王,南汉王在位期间,得知官窑一带陶土资源丰富,民间制陶业相当发达,于是派官员到当时属官窑地界的镇龙墟(即现在和顺逢冲)文头岭兴办了一家规模较大的陶窑,由于是官家所办,所以当地墟市就叫做“官窑”。

古道3

官窑古道上仍保留有许多老店面。

  在古时的珠三角,由于水网发达,交通来往多取自水道。官窑的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南(南海)、三(三水)、花(花都)”三县交界,这里的水道也非常利于船只航行。官窑水道指西南涌官窑至文教口河段,全长17公里。唐朝以后,广州与中原交往,西南涌是主要航道和捷径。北江船运由芦苞至广州取道西南涌只要66公里,比东平水道104公里要少了三分之二。因此,西南涌水上运输日趋发达,促成岸边官窑古镇的繁荣。

古道4

随着河道的淤积,官窑水道在清末逐渐凋零。

  据资料记载,唐宋时期,广佛之间的水路交通主要经官窑水道,民间一直流传着有“先有官窑,后有佛山”的说法,说的便是水路交通带动的城镇发展。

  随着水道的兴盛和制陶业的发展,从宋朝开始,官窑也逐渐发展成一个繁华的墟镇。到了明清两代,官方均在官窑设有驿站、驿铺,官窑由此便成为了一个水陆交通的中转站。当时店铺林立,墟内人口过万人, 形成远近闻名的石市、驿市和铁网陈市等三市。

古道5

如今的官窑古道仍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

  据介绍,经商铺户中,有多户专以凿石为生,工艺素著,新中国成立初期,尚有七八户凿石匠,故名“石市”。

  这里被称为“驿市”,则是由于清代前,南粤文人学士经此地北上京都考试,亦有转送州府公文必经之地,也是南北商货转运地,故于明万历年间设有邮铺、驿馆,供来往邮递文件之人以及官宦和文人学士歇宿。官窑邮铺配置船5艘,水手20名,每人每月工资一两银。官窑驿站设千里马5匹,人员5名,每人每月工资一两银,出差误餐费每日给银八分。下街道中有横匾,题为“百粤通衢”,因而对下街名为“驿市”。

  而现在官窑老街七甫东至迎阳门一段,早有陈、梁姓几户人家在此经商,开设各种店铺形成集市,清代曾一度兴盛,名为“铁网陈市”。

  南海区地方志办公室介绍,在2016年佛山对官窑古道进行摸底调查时发现,明清时期修建的石板道路已经被水泥路取代,许多历史遗存也因发展的需要早已不见踪影,但整条道路仍大致保持当年的走向和规模,路边两旁屋铺依稀还印记着昔日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古道6

官窑陈氏宗祠,其建筑布局非常独特。

  官窑至今仍保留不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其中最为显赫的当属位于官窑七甫村铁网坊南侧的陈氏宗祠,街坊俗称其为栏杆祠。这座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的古宗祠以独特的建筑布局,成为岭南宗祠的佼佼者。作为一座皇帝赐建的宗祠,在岭南地区更为稀有。传说宗祠是为纪念七甫村先祖,明朝嘉靖甲午举人陈度所建,陈度在任南京扬州府如皋知县时,平定匪乱深受百姓拥戴,然因其廉洁得罪权贵受到排斥,于是提前告老还乡。皇帝为表其功德,加赐金银为他建造祠堂纪念,名为陈氏宗祠,并赐誉“恩荣”牌坊。

 

  【交通小贴士】

  自驾:广佛高速——上亨收费站——桂和路——官窑大道——官窑村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