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论丛Ⅻ:让历史“活”起来的古驿道
2018-04-14 上午 10:05   作者:南粤古驿道网 舒韵江   
分享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广泛的大众基础和普遍的社会重视。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体现了现代人的文明自觉,如今,文化遗产的保护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心,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

  南粤古驿道作为广东省政府重点关注的项目,其文化遗产价值不言而喻。文化遗产分为两种:一是静态的、实体的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包括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驿道之本源:真实可见的物质文化遗产

  粤东、西、北地区由于历史发展及地理位置的原因,经济和社会滞后于珠江三角洲发达城市,人民生活相对贫困。随着广东省扶贫力度的加大,以道兴村、乡村振兴的推进,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正发生变化。而兼备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粤古驿道在这场变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政府、群众及社会各界对南粤古驿道的日益关注,越来越多的南粤古驿道遗址被发掘。2017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设立8条南粤古驿道示范段进行保护和修复利用,并取得了良好成效;2018年,再接再厉,推出11条南粤古驿道长线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保护好古驿道这一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1

11条2018年南粤古驿道保护和修复利用的重点线路。

  除了古驿道遗址外,古驿道上的茶亭、古桥等构建物,古驿道沿线的古村落、古建筑等均是具有历史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为古驿道价值之本源。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物质文化遗产珍宝,古驿道得以被珍视、进而被保护与活化利用。

  现阶段,古驿道沿线古村落的保护较偏重于物质文化遗产,注重其外观、景点和路线的开发利用,这有效带动了古驿道沿线的旅游发展。据悉,在2018年的春节假期,21个南粤古驿道景区共接待游客97.4万人次,同比增长32.5%,收入1.79亿元,同比增长35.4%。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古驿道价值之本源,是推动其保护利用工作开展的文化基础和强大动力。

  古驿道之生命: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物质文化遗产构建成人类文明。非物质文化直接表达着各地人们的个性特征,及当地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因此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本质,也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古驿道的立本之源,那么古驿道上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赋予了古驿道以生命的活力。“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南粤古驿道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如郁南连滩禾楼舞等民俗民风、大埔百侯薄饼等民间制作技艺、梅州客家山歌等古曲古风……它们像流通的血脉一样,让沉睡的古驿道再次焕发生命之活力。

2

2017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云浮·郁南站)的连滩禾楼舞表演。

  “公众对文化遗产的接触,是引起整个社会关注文化遗产的前提。”让人们真实地接触到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即是“加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的实际行动之一。2017年,首届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以“文化+创意”的巧妙融合,向人们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让历史、艺术和建筑遗产走进大众生活,更好地传播、弘扬了古驿道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南粤古驿道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古驿道之保护:物质与非物质的“双遗产”

  古驿道沿线古村落的保护是困难的,因为它不是文物,而是依然活着的古老社区。愈来愈多的古村落因村民外出打工而出现“空巢现象”。

  然而,古驿道沿线古村落至今保持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根脉,以及丰富的文化遗存。这些古村落的文化既包括村落的规划、各类建筑、历史遗址等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也包括各类民俗,民族语言,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武术和各种传统技艺等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可以说,古驿道沿线古村落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关于古村落保护之思考,于古驿道保护活化而言具有借鉴意义。

3

文创产品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融入到艺术当中。

  文化遗产是特色的精神遗产,我们必须坚持这些独特的文化传统。群众是文化创造者,是文化的主人。如果人们不珍视、不爱惜、不保护、不传承自己的文化,文化最终还是要中断与消亡。简单地将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和非物质有不合理的一面,会带来新问题。比如,南粤古驿道即是非物质和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合,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切割开来。围绕南粤古驿道开展的保护应是一种综合性和整体性保护,其性质应是物质与非物质的“双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人类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南粤古驿道兼备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加大对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有助于使其成为极具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从而推进以道兴村、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冯骥才. 文化遗产日的意义[J]. 中国发明与专利,2006(8):25—30

  2. 曹砚农. 文化遗产日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3):8—12

  3. 南粤古驿道网.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张少康:南粤古驿道是乡村振兴的有效切入点

  (http://www.nanyueguyidao.cn/ViewMessage.aspx?MessageId=5178)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