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香港登山远足游径,精细化打造南粤古驿道
2018-06-29 上午 11:25   来源: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香港登山远足游径考察团   
分享

  香港拥有众多登山远足游径,按照用途不同分为长途远足径、家乐径、自然教育径、树木研习径、越野单车径、健身径等类型,其易达的交通、方向清晰的标识指引、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服务设施等,对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的打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香港登山远足游径的建设与管理

  (一)应对多元化需求,分类规划建设

  香港游径规划分类详细,根据不同类型的郊游需求,设有各种不同类型、长度、难度的郊游路径,同时将所有游径组织串联成一个游憩路线系统。细化的规划分类,可以让使用者根据自己的目的和实际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游行路线。目前,已建成的游径主要包括健身、休闲、科教和历史文化类等几大类。

1

图为战地遗迹径。

  (二)以尊重自然为核心,因地制宜建设游径。

  香港游径的修建、维护、使用全过程都严格依照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原则,因地制宜,使用天然材料,如树干、枯木作为休憩地、长椅等。登山游径多采用天然的木板、石板埋进泥路起到固定作用,游径设置排水沟防止泥土流失。

  游径注重配套设施的经济实用性和与大自然的融洽性。所有设施均经过精心设计,如亭子样式统一,风格平实而低调,与大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其中,麦理浩径约65%的部分为自然土路,位于行人较少、坡度较缓的区域;其余的35%是硬化道路,徒步舒适性较好;在危险的陡坡或狭窄的路上,设立了防护栏,增加安全性。

2

图为游径的建设和维护(资料图片)。

3

图为沿海小径(左)和山路小径(右)。

  (三)贯彻环境保护理念,维育自然生态

  一是为解决某些偏远、无排污管网地区的厕所排污问题,在厕所下设置带有水位显示器的混凝土粪便收集池,当池内污水到达一定高度,就安排粪便运输车将其抽走,避免污水渗入地下,对周边环境特别是水源地造成污染。二是游客中心基本上是围绕短暂停留、信息服务功能而设计,全港6处游客中心除九龙的狮子会游客中心之外,其它游客中心均不提供餐饮、住宿服务。这种做法既满足游人在一天时间之内的休息、旅游需要,又引导游人不在郊野公园内食宿(指定地点的露营除外),以保证自然生态得以充分恢复,从而维系郊野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提倡游客自备餐具、水杯等可重复利用物资,携带新鲜食物、减少包装食品,沿途逐步减少垃圾桶,鼓励游客将垃圾带回收集站分类处理。

4

图为麦理浩径的绿色节能厕所。

  (四)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管理部门权责明晰。

  香港游径具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架构。1976年,香港制定了《郊野公园条例》,此后,围绕郊野公园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先后出台了《海岸公园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林区及郊区条例》等相关法规,共同构成了香港郊野地区管控和保护的法规体系。

  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是郊野公园的主管部门,下设检验及检疫分署、渔业分署、自然护理分署、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分署、农业分署等机构。其中,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分署是郊野公园和游径的具体管理机构。日常工作包括植树造林、防止山火、提供及维修休闲设施、服务游客、保持清洁、执行法规、增加生态价值、管制郊野公园内的工程等。

  (五)公众多方位参与,促进游径管理维护工作。

  在游径建设管理环节,注重公众参与。香港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分署成立远「筑」工作坊,组织义工共同保护游径,亲身体验到修筑山径的辛劳,培养市民对保护山径的责任意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经验。同时,制定了相应的义工奖励机制,每年志愿服务满200小时,可获一枚金章;满100小时,可获一枚银章;满50小时,可获一枚铜章。此外策划了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成立自然教育中心,提供寓教于乐的场所;通过访校活动,利用课堂或课后时间,向学生介绍游径及郊野公园。

5

图为游径的义工行动(资料图片)。

6

图为郊野公园的各类宣传及活动(资料图片)。

 

  二、香港登山远足游径的标识网络

  (一)以标识明规则,保障有序运营。

  香港通过标识系统,将游径使用规则、应急管理方案和科普教育信息传播给每一个游径使用者。标识系统包括行山径指示牌、设施指示牌、方向/方位指示牌、游客安全指示牌、法例指示牌、教育信息指示牌、观景台/高程点指示牌及越野单车告示牌等多种类别。

  (二)原生就地取材,保持游径的自然性。

  标识系统设计以可融入自然环境为主,在登山路径和标识牌、休息亭等服务设施的修建上,尽量不采用水泥作为建筑材料,而是就地取材,如将废弃的树干作为标识牌的原材料。

7

图为各类型标识牌。

  (三)标距柱与救援体系联动,实现网络化。

  麦理浩径统一设置等距布置的标距柱,全线共200个标距柱,沿途每500米设1个标距柱,并进行编号。标距柱系统让徒步者可随时确认所处位置以及行走的距离、方向,强化对已完成路程的成就感。同时,标距柱的位置坐标与救生系统有效结合,如遇紧急事故可利用标距柱编号确定位置求救,体现了人性化和国际化。游径告示牌布置在每段起点、终点及途中休憩场地,牌上地图详细清晰地指示所需信息,徒步者据此可核对出游计划的合理性。告示牌、标距柱、景点指示牌等都为中英文双语表述。

8

图为标距柱(可定位及计算距离)。

  (四)建设与管理维护并重,确保系统完整性。

  游径配有护理员定期巡查设施及信息指示牌,对需要维修的设施及指示牌进行记录,行成巡查报告。管理站会根据报告及时对受损的设施及信息指示牌进行维修。

9

图为标识牌的修复(资料图片)。

 

  三、香港登山远足游径的应急灾害管理与救援系统

  香港通过斜坡安全系统预防山泥倾泻等地质灾害,在策划斜坡安全系统的维修、改善及新建工程时,香港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工程的设计尽量配合四周地势和景物,尽量缩小工程范围保留现存植物;二是栽种的植物不仅美观,还能改善区内生态环境。在应急救援方面,报警电话、直升机停机坪、救火水池、警示牌等,为救援的快速、有效提供有力保障。

10

图为斜坡维护工作(资料图片)。

11

图为美化工程后的斜坡。

12

图为警示牌、救援电话及救援系统的直升机停机坪。

 

  四、香港登山远足游径的标识地营造

  (一)地质公园

  香港地质公园与远足游径相互融合,市民信步其中,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受到科普教育,有助于推动市民参与、改善城市生活、促进科学普及和地质旅游等。

13

图为香港国家级地质公园。

  (二)自然教育区

  香港的树木研习径分布广泛,拥有众多野生植物品种。游径沿途设有标识解说牌,同时设置以树木为主题的教育中心,为徒步者提供近距离观察树木结构的机会,是重要的自然教育场所。

  (三)野外活动区

游径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吸引参与者,如野外定向径、越野单车活动区等。野外活动区配有相关设施供参与者便利使用,并设有相关提醒事项、安全知识等。

 

  五、对南粤古驿道建设的启示

  香港在游径的规划、建设、管理及运行方面已有较为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规划理念、标识系统设计、运营维护和管理、公众参与等方面对南粤古驿道工作有深刻的启示。

  (一)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将游憩活动对自然的冲击降到最低。

  古驿道的配套设施建设中,尽量就地取材,并注意降低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引导游客在使用古驿道时,要带走所有携带物品和垃圾,不留食物残渣,不在野外使用化学物品,不取走任何自然中的物件,尽量小团体出行,避免在高峰时刻前往特别受欢迎的地段或景点,使南粤古驿道成为环保时尚生活的实践地。

  (二)注重古驿道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不同类型线路。

  古驿道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借助资源优势,可打造多主题的线路,如“瓷器之旅”“古酒之旅”“教育之旅”“探险之旅”“亲子之旅”等,可吸收香港不同分类游径的经验,针对性地开展古驿道保护和修复工作,重视各线路的差异性、独特性。

  (三)明确各类标识设计原则,发挥标识使用高效性。

  在古驿道的建设中,明确各类型标识的设计原则,形成就地取材、生动有趣、功能齐全的标识系统,使其充分发挥效用。同时,可结合古驿道地理信息系统、应急救援系统等布局,将标识与地图、告示牌、观景台等同时设立,在成熟的古驿道线路,也可设立标距柱,以供游客知悉所在确切位置。

  (四)评估地质灾害情况,精准建立安全管理系统。

  参考香港游径的地质灾害预防管理系统及应急救援系统,依据古驿道自身地质条件,科学评估潜在危害,准确采用针对性措施对灾害进行预防及管理。在一些边远区域,要设置直升机停机坪、救火水池、太阳能蓄电装置等。

  (五)突出游径教育意义,鼓励公众参与。

  南粤古驿道是青少年近距离接触自然,了解科学的重要途径,可通过设立相关展览、组织课外活动、游戏、比赛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及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对古驿道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也可鼓励地方成立形式多样的古驿道工作坊,共同参与古驿道的建设,培养市民、村民、志愿者等保护古驿道的责任意识。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建设古驿道遗址公园,成为浓缩的教育场所。

  (六)鼓励“共建、共治、共享”,推动乡村振兴。

  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是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重要实践,应以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为契机,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古驿道的保护及沿线乡村振兴工作中,让古驿道串起美丽乡村,成为广东独具特色的靓丽风景。

 

  附: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访港人员名单

  杨细平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

  李永洁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

  曾 峥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公室主任

  陈必暖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房地产监管处处长

  赖慧芳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总经济师

  王朝晖 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局长

  谢天友 韶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局长

  凌金文 河源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局长

  陈伟建 梅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甘少权 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局长

  李剑锋 汕尾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陈俊源 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段 军 清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局长

  谢昭贤  潮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邱衍庆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张志军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乡规划处副处长

  李玉泉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执法监察局副局长

  田 中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山分院院长

  罗 勇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曹 滢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乡规划处主任科员

  李晓婷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乡规划处工作人员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江家敏 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