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光 新动能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为广东乡村注入新活力
2018-07-05 上午 11:17   作者:“三师”专业志愿者 狮子   
分享

1

连州秦汉古驿道(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梁力昌拍摄)

       漫步旧时光,触发新动能。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利用工作从2016年以来,以具有创造性的顶层战略设计统领全局,整合各方资源,多措并举,为探索符合广东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作出了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宝贵实践,为乡村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让散发着旧时光那般古朴之美的广东乡村洋溢着新活力。

 

       一、 以道兴村、古为今用

       (一)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利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助力乡村振兴,落脚点是促进农民增收。

       南粤古驿道沿线拥有一批名镇名村和传统古村落,历史积淀丰厚,但旅游资源分散,村与村之间缺乏资源整合,村庄和老建筑保护利用欠缺,随着交通方式的转变和城市的发展,昔日繁华的村庄逐步萧条、破败,缺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在南粤古驿道沿线更有1320个省定贫困村,约占全省贫困村总数的60%。通过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利用工作,一方面是把名镇名村、古村落、贫困村、自然风光、田野等串珠成线,打造成为一条历史文化游径,吸引更多的人来走古驿道,带旺人气,促进地方旅游、文化产业兴旺,从而使农民增收。另一方面,通过这项工作汇聚当地规划、建设、旅游、体育和教育等资金和政策,产生叠加效应,并吸引各方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配套设施,以道兴村。

       (二)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利用工作的重要目的是为大众提供优质的公共生态产品。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的特殊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其中要求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方式,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统一,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优势,从而为我们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在6月19日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推进会上,李希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进一步增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广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利用工作就是一项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努力的事业。一方面,它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完善古驿道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原则上不征地、不拆迁、不改变原有土地使用性质;另一方面它营造了集健身、文化、娱乐、摄影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环境,引领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不留痕迹的旅程”,成为优质的公共生态产品。

       (三)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利用工作是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的宣传队和播种机。

       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利用工作注重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内涵,挖掘历史遗迹和人文故事,并采用多种形式在传统节庆、墟日举办非遗文化展、摄影展等,让古老村庄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和灵气。可以说,南粤古驿道开展系列活动,集聚了人气,恢复了古村生机,挽救了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给村民搭建起一个展现家乡历史底蕴和文化的平台,唤起了乡愁,激发在外创业村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目前,部分村民已返回村中从事民宿、农产品、文旅等产业,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利用工作改变了村民思想上对农村的固有认识,让他们更充满希望,更有获得感和自豪感,极大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自信。乡村是中国的“根”,是中国人的乡愁所在,古驿道、古村落、老屋又是寄寓乡愁的载体,保护古驿道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修复古驿道就是修复人心。

       二、驿道修复、串联成线

       (一)科学做好驿道本体的保护修复是关键。

       广东拥有丰富的古驿道资源,它们因交通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发展而被遗忘在深山僻壤处,也因此幸运地保存了下来。开展古驿道本体修复工作时,对于列入文保的遗存,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进行,重在保护性修复,尊重驿道线路的原有走向,顺应地形地貌,保护好古树、历史遗存、文物等,注重与周边山体、水流、绿化等自然环境的融合利用,避免对自然环境要素进行破坏;要充分研究原有驿道本体石阶的铺设方法、排水工艺,尽可能采取相近的工艺与方法,体现驿道的古朴风貌。而对于其它历史遗存的修缮,宜在保持原真性的基础上,将其视为景观进行创造性设计。如部分建筑由于常年日晒雨淋,上部已缺失,原屋面已不可考证,可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功能性、美观性等因素进行创造性、拓展性修缮。同时进一步结合遗存点的周边环境,进行整体场景、意境的营造,体现设计感,注重配套完善古驿道沿线功能性和实用性。

       (二)开展沿线环境整治和风貌提升是基础。

       古驿道沿线周边环境整治和风貌提升是一项持续的、长期的工作。要做好沿线一定范围内的周边环境整治,如对沿线垃圾、淤泥、杂草进行清理;对驿道旁边的小溪小河进行疏浚、清淤、去除杂物;对于古驿道两侧严重影响景观的违章建筑,要先行拆除;做好沿线建筑和景观管控,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与古驿道沿线风貌不协调的建设行为等等。沿线村庄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要注重发挥社会力量提升乡村风貌,可发动工程师、规划师、建筑师“三师”专业志愿者指导古驿道沿线村民采用和谐多样的建设方式进行农房建设或改造,使其具有当地特色,提升南粤古驿道整体风貌。日前,“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组织开展的“广东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农房改造示范项目”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该活动由专业大师及志愿者领衔,结合活动地点周边环境、地域文化及具体使用需求等,就一家农屋、一湾水塘、一片竹林、一埕晒谷场、一批农具、一处垃圾池、一道残墙等进行改造,为打造一番美丽乡村景色而努力。

       (三)合理设置南粤古驿道标识标牌是一道风景线。

       按照《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设计指引》对标识标牌进行制作和设置,符合生态化、本土化、人性化、信息化的要求。设置要因地制宜,其材质、尺寸大小、指向、位置、内容都需要认真斟酌,切勿为了设置而设置,失去标识本身的指引作用。标识牌的距离设置要参考国内外成熟的标识系统经验做法,例如香港麦理浩径是沿途每500米设1个标距柱,标距柱系统让徒步者可随时确认所处位置、行走的距离、方向,强化对已完成路程的成就感。标距柱的位置坐标与救生系统有效结合,如遇紧急事故可利用标距柱编号确定位置求救,体现了人性化和国际化。各条重点线路主道上的标识系统要进行编号,主要节点可运用二维码记录相关信息,实现网络化。全线标识牌解说类的,可分段多样化,增添旅途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此外,标识牌的材质不仅要考虑美观性,更要考虑实用性和耐用性,已安装的标识牌要定期巡查,对已残损的标识牌及时维修。为鼓励公众参与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南粤古驿道标识牌可研究增加公益众筹模式,例如对于捐赠的个人或者企业,可在标识牌上写上“感谢某某人为南粤古驿道做出的贡献”等感谢性话语,只宣传个人或企业的公益性,不做商业广告,形成良好的公益众筹氛围,增强公众的社会荣誉感。

       (四)国庆推出旅游线路是工作检验。

       古驿道好不好用,吸不吸引人,关键能不能形成广受市场欢迎的成熟旅游线路。为更好地打造“接地气”的古驿道旅游线路,尽早邀请旅游公司或者旅游投资者,深入了解各条线路的旅游资源,与沿线风俗民情、人文典故、红色足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他资源紧密结合,还可结合农田垦造、田园风光营造、休闲农业等,如雷州垦造的水田公园模式、南雄的垦造水田试点项目,通过串联这些不同主题的内容,策划出主题多样、富有特色的旅游路线,让古驿道串珠成链,成为吸引游客的文化之旅、生态之旅。此外,可邀请户外运动爱好者、驴友、旅行社、代表委员、规划建设等专业人士走古驿道,让他们提出修复意见和开展活动需求,及时优化古驿道线路只有让相关领域的人士共同参与进旅游线路的策划中,打造出来的线路才是具有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的,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

       (五)组织开展古驿道系列活动是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

       由“三师”专业志愿者积极参与的“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艺道游学·南粤古驿道少儿绘画大赛”等赛事,在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整合沿线人文、自然等特色资源、提升当地文化自信方面做了诸多尝试,成为南粤古驿道的重要文化探索。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所在县(市、区)可认真借鉴文创大赛、绘画大赛的经验做法,结合地方节庆、时令果蔬上市、地方特色物产等时机在古驿道本体或沿线村庄开展特色活动,如连州“洗佛节”、徐闻“波罗的海”、仁化“堆花米酒”展销、东源双江镇“西瓜节”等,用好南粤古驿道品牌,带旺乡村人气,推广当地民俗文化,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乡村文化自信。

       同时,南粤古驿道线路打造要突出教育意义,鼓励公众参与。古驿道是青少年近距离接触自然,了解科学的重要途径,可通过设立相关展览、科普、组织课外活动、涂鸦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对南粤古驿道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鼓励地方成立形式多样的古驿道工作坊,让驿道上的文化更好传承。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建设南粤古驿道遗址公园,成为浓缩的教育场所。

       (六)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是找回乡愁的重要条件。

       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是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重要实践,各地方应以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利用工作为契机,梳理村史和名人故事,挖掘族姓迁徙脉络,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乡村故事,建立文明乡风民约,让村民对当地文化、古建筑和传统工艺有新认识,找回自信,都能与四方来客侃侃而谈,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播者。

       三、机制创新、社会参与

       (一)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专业志愿支持”的常态机制。

       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利用工作要建立起一套高效实干、责权明晰、统分结合的管理机制。政府层面,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重点线路所在县(市、区)政府要将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利用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年度重要事项,并进一步强化“住建牵头,文化、旅游、体育等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社会层面,要扩大公众参与途径。如号召各种行业组织依托南粤古驿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撬动社会资金投资旅游、民宿、特色农业、旅游相关产品等项目,通过广告赞助、冠名捐赠、记名刻字等方式进一步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同时发挥专业志愿者的带动作用,将志愿者专业力量落地转化为具体工作指导。

       (二)树立“在精细上下功夫,在创新上出亮点”的修复态度。

       一是坚定精品意识。工作态度方面,杜绝“过得去”思想,要立足建精华路段、出精品工程。工作重点上,要保证质量优先,决不能为了赶工期而忽视修缮质量水平。工作过程中,要精心选材,古建工匠领衔施工,注重细节刻画,确保施工水平。二是培育创新意识。以目标为导向,创新工作思路,既要学习借鉴蜀道、香港远足游径、美国历史游径等国内外经验做法,避免照抄照搬,更突出岭南特色,打造海丝文化、侨批银信、红色旅游等南粤古驿道主题文化路径。

       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利用工作面向当代生活,为沿线欠发达的古镇古村注入经济发展新动能,并与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紧密集合起来,力求打造成为展现岭南历史文化和地域风貌的华夏文明传承之路,推动广东户外体育、乡村旅游的健康之路,促进粤东西北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经济之路。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