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上的七夕节,不仅仅有爱情
2018-08-17 下午 04:04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分享

  提起七夕,人们都能想到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也理所当然地把七夕当作中国情人节。

  其实在古代,七夕的主题并不是爱情,而是祈福。因此在这一天,各地都有不同的方式向上天说出自己的美好愿望,祈求幸福平安,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各种各样的习俗。

  那么在这一天,南粤古驿道上的各地都有些什么样的独特习俗呢?今天,驿道君来给大家说说。

 

  慕仙

  以台山为代表的江门地区一带,人们流行在七夕的前一晚祭拜七姐,而这一习俗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称之为“慕仙”。

  根据清光绪十九年编纂的《新宁县志》记载:“诸女子于广厅设鹊桥,陈瓜果,焚檀香,蒸巨烛。向空叩礼,曰迎仙。自三更至五更,凡礼拜七次。因仙女凡七也,曰拜仙。女子穿针结彩称乞巧,又叫慕仙。”

  现今,台山的大多数人家会在七月初六夜晚在自家阳台或门口等空旷处摆出桌子,供奉七杯茶,七种水果(如龙眼、水蜜桃、哈密瓜、葡萄、苹果、香蕉、李子等),芝麻糊、茯苓膏等七碗甜品,还会有菱角,再点上七支香,延续着“慕仙”的习俗。

1

 

  七夕水

  在广东各地,尤其是珠三角一带乡村地区,都流传有七夕喝七夕水的习俗。传说每年七夕,仙女都会下到凡间嬉水,泉水就会沾染到仙气,于是就有了“七夕水”能祛病除灾的传说。

  在以前,七月初七早晨头遍鸡啼后,各家就会到井边或河边吸水储藏,称之为“七夕水”。据说七夕水经久不腐,能去疮毒。又取新鲜冬瓜洗净切成小块,装入瓦埕中填满压实,加盖后用黄坭密封埕口,放在阴凉处,三年后才开埕饮用。各地人们还会加入不同的中药材,以清热、消暑、解毒。

2

 

  祭公婆和出花园

  潮汕人一直都比较重视传统。在七夕这一天,潮汕人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习俗:一个是“祭公婆”,一个是“出花园”。

  “祭公婆”是潮汕民间七夕节的重要活动,“公婆神”是保佑家中孩子健康平安成长的神明,农历七月初七是公婆神的生日,凡是家中有15岁以下的孩子,每年七夕都要在家中祭“公婆神”。

  相传“公婆神”前身是皇子的奶妈,死后被封为孩子的守护神,主管婴儿的生命和健康。旧时的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差,孩子的体质又比较容易生病,很多小孩在生病时得不到及时的医治而夭折,所以潮汕人就以“祭公婆”来祈求孩子健康平安成长。

  而孩子到了15岁的七夕,“祭公婆”就不再进行了,由“出花园”取而代之。“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独有的成人礼。潮汕人认为,孩子在十五岁前是在公婆神的庇护的花园里长大的,15岁后就要走出花园,成为一个大人。

  “出花园”这一天,一家人都要把孩子当成成人看待,“出花园”的孩子在饭桌上要坐主位,他才是今天的主角,饭桌中间放着一盘鸡肉,鸡头朝向孩子,孩子要先咬下鸡头,寓意已出花园,饭桌上的每一道菜都要等主角夹过其他人才能吃,寓意着孩子才是老大。

3

 

  乞巧穿针

  在梅州客家妇女中,七夕节亦有流传“乞巧穿针”的习俗,或以十根稻草由一人抓中间,两头由另一人在一头打五个结,另一头打四个结,打开看能否连成一条线,若能连成一线,则得巧,意示日后做什么事都能巧妙成事。未婚女子,在“七夕”月光下,引线穿针,以乞其巧,预卜婚姻之事。穿针顺手,则谓婚姻顺遂;否则,多波折。

  除此之外,梅州还有七月初七晚上拜七姑星的活动。七夕入夜后,大厅里摆放七张八仙桌、七个香炉、七座南洋带回来的音乐闹钟。参拜七姐的七位未婚姑娘,是由族中挑出比较漂亮的妹子组成的。她们吃过晚饭沐浴后,穿上漂亮的花衫来到下厅,给闹钟上紧发条,点燃香烛,伴随闹钟传出叮叮当当的乐曲,虔诚参拜,祈求七姐给她们带来美满婚姻,家庭幸福。一些小姑娘就围在旁边,唱起了客家儿歌:“七姑星,七姊妹,打开园门来摘菜。摘一皮,留一皮,留来晨朝嫁满姨。嫁到奈欸去,嫁到禾埕背。鸡公砻谷狗踏碓,狐狸烧火猫炒菜。”拜七姑星的活动一直闹到深夜。

4

 

  九十九节龙

  在韶关南雄珠玑的叟里元村,每逢七夕就会进行一种舞九十九节龙的独特习俗,可以说是省内各地最为热闹的一种七夕风俗。

  九十九节龙是南雄珠玑叟里元村民间传统文化表演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据介绍,九十九节巨龙龙头两额长着长角、两边附有鱼鳞片,模样像一个老龙主,金光闪闪、色彩鲜艳,龙身共99节,总长399米,身宽0.99米。象征长长久久,以祝福村民健康长寿。

  据珠玑巷吏记载,珠玑古巷“古龙”可以追溯到唐开元年间(公元716年),当时珠玑古巷有99姓,每姓1节,寓意99姓团结一致、和睦相处、邻里友好。

  在这一天,巨龙就会在珠玑各村巡游,为各村父老乡亲祈福,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呼沸腾声响及群山。

111111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