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业青:让美术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2018-10-10 下午 09:01   来源:艺道游学·中国南粤古驿道少儿绘画大赛组委会   
分享

  在我的印象中,凡是跟“老师”沾边的词语,一直都是神圣、严厉的代名词。直到我遇见了麦业青,一位内蕴刚强,却又带点亲和力的少儿美术教育者。 

        麦业青曾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在设计岗位上前前后后她干了13个年头。从忙碌的职业生活走向纯粹的少儿教育是她人生的一大转折,如今麦老师和她创办的艺术空间机构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正在改变人们对少儿美术教育社会化功能的传统认知。

1

 

  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麦老师笑言自己踏入这个行业实属偶然。自从自己的孩子开始学习美术,麦老师才对少儿美术教育有了一定的敏感性。起初,她是一名观察者,真正以用户的角度看待少儿美术教育这件事儿。到了2013年,麦老师才算真正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如今,五年的教学经验,麦老师始终如一地坚持无痕教育。对麦老师而言,无痕,即不露声色、不着痕迹。在现代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不少家长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孩子技法的培育上,认为技法重于一切。所以他们可能会希望老师系统地对孩子进行技法训练,适时对他们的创作进行干预。相反,麦老师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能实实在在地影响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2

  这让我想起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像农业”,杜威也曾说过“教育即生长”。“农业”是春风化雨、顺其自然、不急不躁、从容不迫的;“生长”是生命的特征,生命体的生长看不出痕迹。课堂是生命体间的碰撞与交流,教育即生长则意味着教育本无痕。特别是在少儿美术教育中,许多学习内容可以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找到背景,所以课堂学习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贴近生活现实,适当地借助已有旧知,让学生寻找生活现实与美术现实间的“生长点”,让新知从学生的心田自然生长出来,不知不觉中开始学习之旅,使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发生。

3

 

  让户外成为孩子的第二课堂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保存孩子的天性,通过自然和谐的方式与孩子对接、互动、碰撞。麦老师授课的一大特色是带领孩子通过参加博物馆、美术馆和户外游学进行艺术素养教育。在麦老师眼中,户外研学与传统知识课堂同样重要。作为一项综合性活动,户外研学糅合了自然科学、体育运动、团队建设等广泛内容,是孩子们接触新鲜事物、丰富课外生活的大好机会。所以平日里一有机会,麦老师就会带着孩子们穿梭在不同城市中。

  “研学之后完成的作品会更具血肉。如果只是单纯在课室里看图片,孩子们并没什么直观的感受,这样她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大打折扣。”麦老师说道。我想这就是研学最大的意义:使孩子学会观察、学会感受、学会表达、学会想象。实地研学从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五感出发,还原孩子的好奇天性,从而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样一来,孩子绘画时脑海里有了画面,创作的作品也才有了活力,而不是一幅单纯用技法堆砌、毫无生命力的成品。

 

  让绘画架起沟通的桥梁

  在回忆日本研学的过程中,麦老师说出了这样一件趣事:一次,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有一个小男孩把自己的行李落在了旅游大巴上,当时父母与老师都不在身边,他急得抓耳挠腮。后来是同行的伙伴用一张白纸、一支笔,随手画出了一辆汽车、一个行李包给寄宿的主人看才解决了问题。绘画,就是孩子们的第三种语言。它或许没有言语那么动听,或许没有肢体语言那么生动,但在异国他乡,也是一种表达自我、抒发情感、拉近距离最直接的方式。

4

 

  让先育己才育人成为一种常态

  在长达两小时的交谈中,麦老师毫不掩饰她对粤剧的了解与喜爱。从生旦净末丑到粤剧脸谱,从唱念做打到妆发服饰,她都能道出一二。当被问到如何让孩子对粤剧这门看似枯燥无味的课题感兴趣时,她缓缓说到:“从老师的角度来讲,要老师本人先对这个文化感兴趣,先去进行研究,才能去更好地教给小孩子。”凭借着这种认真钻研的担当,她跑遍了图书馆,几乎借光了所有与粤剧相关的书籍,遇到不能外借的古籍,她便一字一句地认真摘抄。随着学习的深入,麦老师被粤剧这种独具风格的岭南文化深深吸引了,如果失传于世那会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一件事?于是,她便把这种精粹融入到美术教育中,构建多形式的美术表达方式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探究,让孩子代入戏剧角色进行创作。麦老师对粤剧的热爱与有趣的课堂引导,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也爱上了这种传统文化,甚至会想了解更多其他的传统文化。我想,这大概就是她的感染力所在吧。

5

  打开麦老师的朋友圈,不难发现她对少儿美术的真诚与热爱:草药与绘画结合的课堂创作、色彩缤纷的陶艺烧制品、孩子们眼里的世界杯……孩子和绘画似乎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少儿教育这个纯净的世界中,麦老师一直持有和敬清寂之心,默默用自己的光和热反哺孩子们的梦想与爱。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