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侨批文化中蕴含的奋斗精神
2019-01-26 下午 02:34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南方杂志   
分享

1

  一封封泛黄的侨批记载着海外侨胞的奋斗史,诉说着异乡游子的思念情,见证着侨乡社会的历史变迁,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又称“银信”。在通信并不发达的年代,一封封泛黄的侨批记载着海外侨胞的奋斗史,诉说着异乡游子的思念情,见证着侨乡社会的历史变迁,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今,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年代,相隔万里的思念,只需指尖轻触便可抵达。而在那个“望洋兴叹”的年代,侨批一封,银元几许,泛黄的信纸上承载的是海外侨胞对故乡满满的思念。日前,《南方》杂志记者走访广东省档案馆,探访侨批中的奋斗故事。

 

  白手起家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70年代,为躲避战乱灾害或为养家谋生,广东人“过番”讨生活,以江门五邑、潮汕和梅州地区最多。他们被当成“猪仔”,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到南洋、北美等地艰苦奋斗。

  然而,海外并非天堂。华侨出国谋生,筚路蓝缕,“过番”一去就是很多年,最终有人衣锦还乡,也有人再无归期,仅剩尸骨。

  光是“过番”,就没有那么容易。以五邑地区为例,19世纪中期起,中国内忧外患日益深重,五邑地区粮食短缺,土匪为患。当时,加拿大等地发展金矿以及随后的北美铁路修建,急需劳动力,于是五邑“猪仔”被贩卖到北美大陆从事淘金和修铁路工种。

  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出台,让五邑青年“过番”之路更为艰辛。在五邑华侨伍耀初写给父亲的一封侨批中,一份特殊的侨批——“口供纸”,详细地记录了过番时移入国官员询问的问题以及标准答案,内容主要涉及家庭关系、家族情况、邻里关系、村落环境等。

  “过番”之后,主要做什么工作?汕头大学退休教师曾益奋的父亲曾仰梅,是潮汕人通过“过番”讨生赚取第一桶金,后回国成为富甲一方商人的代表人物。

  据曾益奋介绍,一开始,曾仰梅只能在泰国做泥工等,赚取苦力钱。后来,他通过在曼谷走街串巷贩卖干果,开了自己的商店,改变了命运,并利用在海外的积累,回家乡开办了钱庄、侨批局、汕头第一家罐头厂和百货商店等,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产业遍布汕头、香港、曼谷等地。

  但并不是所有外出讨生的华侨都像曾仰梅这么幸运。在广东省档案馆编撰的《侨批故事》中,记载着古巴华侨李云宏寄给儿子的侨批。批信中这么写道:现下古巴世情十分难也,各行冷淡,无工可做,各物腾贵,吾年老迈,工不能顾, 手上无文所存,难以取船费回家也……将家中人口合影一张相片,付来吾见,吾心皆欣慰也,即相见也……

2

图为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汕头西堤公园。

 

  艰苦奋斗

  寄回国的侨批,谈及的大多是批款的使用、对父母长辈的孝敬、对兄弟姐妹及妻儿的思念,而对自己远在异乡的艰苦奋斗却鲜少提及,将自身辛苦隐藏在字里行间,隐藏在对子女、兄弟的谆谆教诲中。

  一封由父亲写给饶平仙洲乡儿子陈道闻的批信中说,“尔卖盐割草,亦是艰难”,一再嘱咐儿子:“在家刻苦耕作,自己的盐埕园须要自己种为要。如亦冬头作不出,(可)雇工做。”

  梅州籍华侨张保琮从印度尼西亚寄给胞弟张坤贤收阅的批信中写道:“(因事务繁忙),一月来不惟握管,大受损伤因致头昏腰骨痛……”得知胞弟“入省不得志”,便勉励胞弟“虽属可惜,惟年纪尚幼,来日方长,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出所望……弟处今境,愈当勇往直前,万不可中止及退步……”

  泰国侨胞曾哲坤写给妻子的批信中说:“来信言祖母做百日须款多,但此日收灵,无须繁华多费,应该节俭而为,是所至嘱……目前费钱方面,必须三思,不可乱为而花费。对我自己,一切费用,甚是俭朴。”潮安籍马来西亚侨胞洪宗道写给祖父母的批信中说:“孙在外示知克苦勤俭,对于各等事务,亦知谨慎,不敢欢乐嬉戏。”

  在众多男儿为家计远赴南洋艰苦奋斗时,女性并未缺席。然而,因为谋生技能的缺失,大部分过番女子的工作都是打杂,或者是帮人饲养家禽等工作。但在这些工作中,他们亦勤俭耕作,把家庭负担视为己任。

  在广东省档案馆内,保存着一批普宁人张淡琴1929年至1939年在新加坡寄回的侨批。侨批中,张淡琴时而寄钱回家帮家里赎出所当之田,时而嘱咐胞弟要用心读书、侍奉关爱双亲,时而表达对嫂子侍奉父母的感激,时而关心被日军飞机轰炸的家乡情况。在母亲病重时,她连写三封侨批回家,诉说自己手内不名一文,恨无船费回家。“母亲病重,接此信难免泪泛眼内,不能自禁,恨无船费……”在其中一封信中,《南方》杂志记者留意到,她自述在新加坡饲养鸡鸭千只、猪儿数十头,费用浩繁,筹措不易,只希望能在明年顺利回家。

3

图为台山海口埠银信博物馆。

 

  心系祖国

  1944年2月12日,一封从台山寄往美国的回批,历经台山、重庆、印度、尼日利亚、巴西、美国,于74天后交到了收信人的手里。这是一份求证的回批,寄信人是台山人熊叩禀,信中写道:“……昨孟信兄从美国寄回一信,内言及在外中国人抽签当兵,其中有戴洪哥中签去当兵,未知是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香港,掐断了五邑地区侨批进出口的生命线。同年,台山两次沦陷,1943年又出现了大饥荒。汇路的中断和家乡的沦陷,让海外华侨们心急如焚,纷纷成立抗日救国团体,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据统计,抗战时期全美洲华侨共捐款6900多万美元,很多在美国的台山华侨,为了打通汇路,捐献了30余架飞机支援抗战。1942年,“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成立,由于机身上印着凶悍的虎鲨而被称为“飞虎队”。美国开平籍华侨关崇初的侨批中,谈及航空救助祖国抗战的事情,“如欲与日贼决一死战救国,除飞机不能成功也”。

  《侨批故事》一书中写到,这封从台山寄往美国的回批,记录了当时美国华裔青年抗战的热情。在无法回国参战的情况下,为平复大家参战救国的迫切心情,华裔青年们用抽签当兵的方式,开创了侨乡儿女抗日救国的篇章。据统计,二战期间,曾在美国军队服务的华裔共约2万人。

  海外华侨心系祖国的心情,在侨批中展现得栩栩如生。如现在保存在广东省档案局(馆)的台山伍氏家族的大量侨批,就记载着华侨伍耀初、伍耀贤等人先后寄钱回家用以盖碉楼、购买枪支、支援抗日、建设医院的故事。保存至今的抗日战争时期侨批中,写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万心一德,誓杀日奴”“教子及孙,永不用日货”标语的批信比比皆是。

  据《汕头日报》报道,1939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汕头。面对日寇的疯狂入侵,海外潮人在批信中表达了众志成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决心。有一封侨批这样写道:“在此国家千钧一发,最贵要的自然是经济问题。战争军备,不外于此矣。人力心力,在于人民支持。然而我们既是国家的一分子,也须当努力,使解燃眉(之急)而得到胜利。”

  广东省档案馆收集的大量批信显示,抗日战争期间,广大侨胞向祖国寄回大量款项,支援前线;抗美援朝时期,梅县籍的华侨踊跃捐款,为志愿军捐赠了数架飞机。

 

  (原文刊登于南方杂志,作者陈健鹏,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