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路上的驿影潮踪之一:血浓于水的潮州会馆
2019-02-19 下午 03:21   作者:林伦伦   
分享

  江湖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大海的地方就有潮声,有潮声的地方就有潮州人。”我这里再加上一句,“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州会馆。”

  这是因为,从清朝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樟林古港和汕头港出海过番谋生的人数数以千万计;也因为,潮人在海外的抱团取暖、合作创业的需求。

  正因如此,每次出国,我都会尽量去拜访当地的潮州会馆,这既缘于我研究的地方方言与历史文化跟潮州会馆有关,也缘于潮州人血浓于水的亲情。

 

  一、泰国潮州会馆

  我第一次出国访问的是泰国潮州会馆,大概在1991年,那是我的第一次出国。汕头大学招生考察团一行3人出访泰国,团长是已经退休的原副校长林川先生,团员则是教务处长、招生办主任黄宇智先生和我。我当时只是个普通教师,只是因为我主编的《新编潮州音字典》和《潮州话口语教程》两本著作刚刚出版,林川先生认为可以带我过去跟泰方的潮州会馆和华文学校交流。林川先生跟泰国的华侨领袖们有极好的私交,所以我们一行抵泰所受到的是最高规格的礼遇。在泰国威信极高的郑午楼先生、谢慧如先生等侨领和潮州会馆、泰华报人福利基金会、泰国华文教师公会、泰国华文学校联谊会等组织都接待并宴请了我们。我至今记得,郑午楼先生是在自己的府邸上接见我们的,这是最高的礼遇了。有生第一次,我接受了女佣跪着上菜的服务,开始我是周身的不自在;那也是我第一次吃鱼翅和燕窝,后来再也没吃到过这么好的鱼翅和燕窝了。

1

泰国潮州会馆

  泰国是世界上除了中国潮汕本土之外,潮人最多的国家,有资料显示是600多万人,比现在的汕头市的人口还多。泰国潮州会馆也是世界上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潮州会馆。三层一座大楼,中国的宫殿式建筑,黄瓦绿脊,气派巍然。我最感兴趣的是会馆资料室里的大量藏书和重要的文献资料,这里有丰富的清末到民国时期的有关潮州本土和泰国华人、潮州人的资料,以及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手迹等珍贵墨宝。可惜,泰国的潮州人以工商人士居多,文化人到了第三代,也没有人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了。因此,也没有人来整理利用这些东西。后来,由潮州籍华人为主发起兴办了华侨崇圣大学,成立了中国研究中心,但由于缺乏华文人才,也没有很好地开展泰国华人和潮人的研究,殊为可惜。

  有鉴于此,2003年我拜访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因为那时我已经身为汕头大学副校长,就代表大学跟会馆达成了一个协议——请汕头大学图书馆潮州文化特藏室的老师们利用暑假到新加坡八邑会馆,帮他们把会馆丰富的藏书和文献资料整理登记上架。作为回报,新加坡八邑会馆赠送有副本的藏书和文献资料给汕头大学图书馆,结果双赢,合作愉快。可惜,此项工作未能在其他国家的潮州会馆开展,致使许多颇有价值的“潮学”资料现在仍然“丢荒”在全世界各地的潮州会馆里,我至今耿耿于怀,所以在不少场合都大声疾呼要把海外潮人开拓史和现状研究作为潮学研究的重要的一部分。

 

  二、澳大利亚潮州会馆

  2002—2003年,我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访问学者,与悉尼的华人侨领周光明、杨明等先生有比较多的交往,便多次拜访了坐落于悉尼卡普拉马塔的澳洲潮州会馆。

2

位于悉尼卡普拉马塔的澳洲潮州同乡会

  悉尼的潮州同乡会成立于1988年8月8日,刚开始时会员只有200多人,会所也是租赁的,面积仅100平方公尺而已。而到1998年,同乡会成立十周年之际,会员已经近千人,声势日益壮大,新会馆也于新址建成,是一座很中国化的两层宫殿式建筑。会馆临街,对面是一个绿草茵茵、树木婆娑的公园,视野广阔,地势颇佳。门楼是典型的中国牌坊,正中刻“澳洲潮州同乡会”金漆红底牌匾。牌匾有四根石柱,中间有“崇源”“敬本”横批。牌坊有对联云:

潮州人杰广盛,数历代乡贤,海外创业同心同德;

会馆地灵永昌,欣令时梓哲,洋洲开基共济共襄。

  进了牌坊,穿过庭院,是会馆的大门,上挂金漆黑底“潮州会馆”牌匾,字为魏碑,端正厚重。楼柱又有联曰:

光扬潮统淳风,敬本崇源,宏开福祉惠桑梓;

明德澳邦善治,承泽启秀,广拓康庄荣宗枝。

  牌坊和大门前各有瑞狮一对:一为周光明先生所赠,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所赠。会馆里挂满了名人字画,如时任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郭东坡先生、香港著名学者饶宗颐教授等作品,都是同乡会成立十周年暨新会馆落成的贺喜之礼。

  二楼有多功能厅,潮剧布景犹在。逢年过节,或有喜事,这里常演潮剧,舞狮子,这个厅可以坐下400人,热闹得很。潮州同乡会有自己的“声艺潮剧社”和金狮队,不但常为本会乡亲演出,还经常被请出去表演呢。

  我做梦也没想到,在一个讲英语的国家里,即使华人也以说粤语为主,竟然还有潮州人的这片广阔而自由的天空。我真佩服这些出来闯世界的前辈老乡们,他们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是何等强大。这使我想起了潮州八景之一“北阁佛灯”城墙上的那几株生机勃勃的“鸟榕”。想当初不知是那只吉祥鸟把几颗吃进肚子里又消化不了的树籽儿拉在了城墙的石缝里,它们便在那里无声无息而执着地生长着。它们发芽,它们生根又扎根,它们开花又结果。

  于是,蔚成绿色一片,生机勃勃,郁郁葱葱。人们这才大吃一惊,啊!榕树,榕树怎么能长在城墙上?

 

  三、胡志明市潮州义安会馆

  2007年,我又拜会了胡志明市(即西贡)的潮州义安会馆。除了会长出国之外,多位副会长都出席接待了我们。我们没有想到,胡志明市有50多万的华人,其中有潮州人近10万。

3

4

胡志明市潮州义安会馆

  义安会馆坐落在华人区的一条街上,现在实际上是一间关帝庙。庙的正殿中间供着大义凝然的关公,右侧则供着海神天后娘娘,即妈祖。关帝庙和妈祖庙挨着建是潮州本土常见的现象,汕头市的“老妈宫”旁边就是关帝庙,但把妈祖作为陪祀则不多见。也许是地方不大,不能再建一座庙宇,便只能委屈海神娘娘了。据说这座关帝庙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是越南的国家级文化遗产。关帝庙的前面,是一个小广场。广场虽然不够“广”,看起来可能只有300平方米左右,但在西贡市,这可是个难得的公共场所。义安会馆的理事郑先生告诉我们,每年的元宵节,这里都会演戏酬神,也娱乐华人,通常是连续演出半个月,从正月十四演到正月底。一般情况是请越南本地的潮州剧团来演出,有重要事情时则邀请汕头潮剧院一团、二团或者潮州潮剧团等著名潮剧团来演出。家乡的潮剧团一来,演出往往是盛况空前,小广场上人山人海,潮州人、广府人,还有越南人都来赶热闹。正殿两侧,左侧厢房是客家会馆,右侧厢房就是义安会馆。

  当时,义安会馆在这里为我们举行了欢迎仪式,既有时令佳果,又有亲情乡音。此时此刻,感觉就是到亲友家做客,一点也没有出国的感觉。其实,这是到哪个国家的潮州会馆都会有的相同的感觉。潮州会馆,不但是当地潮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本土潮人探亲的温馨客厅。哪里有潮人,哪里就有潮州会馆;哪里有潮州会馆,哪里就有老酒浓茶,亲情乡音!

 

  四、槟榔屿潮州会馆

  2011年9月,第九届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马来西亚北部的港口城市槟榔屿隆重举行。韩山师范学院是会议的主办单位之一,我得在会议上做一个学术总结。于是,带着那本16开本近600页的会议论文集,我从广州直飞槟榔屿。

  我来槟榔屿,已经是“前度林郎今又来”了。

  槟榔屿是大马北部的华人聚居区,也是潮州人聚居的城市。自1786年槟榔屿开埠之后,潮人就陆续来到这里。峇都交湾是潮人最早聚居的地方,有文献记载,19世纪潮人就在这里有比较大型的活动了。开始是大家一起捐钱兴建共同的神庙“万世安庙”,后来又买地建立用于墓葬的“义山”。1855年,有6位前辈以“潮州公司”名义置业于社尾街381号,这就是槟榔屿“潮州会馆”组织的前身。1864年,许栳合、王武昌、洪声挂、黄遇冬、陈亚苞与李永隆倡议建设“韩江家庙”。三年后即购地于吉宁街现址,开建家庙,并于1870年完成,这是与马六甲潮州会馆齐名的马来西亚最古老而大型的潮州会馆。

  前一次来,我就是慕名专程来拜访这里的潮州会馆,并考察这里潮州人聚居区域的历史与现状,还有潮州话在这里的生存状况。潮州会馆的会长们亲切热情地招待了我,北马潮人研究专家陈剑虹先生为我详细地介绍了潮州人在槟榔屿的历史与现状。考察着曾经发达的、带有潮州与汕头印记的的历史遗迹,听着陈先生娓娓道来的讲解,对槟榔屿的潮州人的开拓精神和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精神,佩服不已,但对潮州文化在当地的保护和继承,甚至发扬光大,就有点忧虑了。

  但2011年这次来,感觉就大不一样了,我深深地感受到,这里就是潮州人的家园。槟榔屿潮州会馆积极地承办了这次潮学会议。潮州会馆是一座三进式“韩江家庙”,经过修旧如旧的精心修葺,再装上现代化的灯光效果。那青砖灰瓦,雕梁画栋,那两扇沉甸甸的实木山门上的秦叔宝、尉迟恭武将门神,那厚重敦实的“九邑流芳”“九美齐荣”牌匾(所谓“九邑”“九美”,都指的是旧潮州府管辖的九个县),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潮人在槟榔屿昔日的辉煌和今天重振雄风的决心。在大厅左侧的墙面上,我们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这座很有潮州民间建筑特色的古色古香的家庙“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证书碑刻,它也是马来西亚乔治州的一级保护文物。

5

槟榔屿潮州会馆

  它,已经不是一座简单的潮州大宅,而是属于槟榔屿潮人与世界的珍贵文物;它,已经不是一座仅仅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建筑物,而是槟榔屿潮人的精神家园。在家庙里,乡亲们点起香烛,默默缅怀祖先的创业功绩,感恩前辈为他们在北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异国他乡为后代打造了一片乃以生存发展的家园;在家庙里,乡亲们举办潮州会馆会长、董事们的各种会议,决定每年的潮人活动事宜;在家庙里,乡亲们举办潮人的迎春联欢会,大家食桌叙旧,促膝谈心;在家庙里,乡亲们打起锣鼓演起潮剧,乡亲们击节哼唱,如痴如醉;在家庙里,他们办起儿女的新婚宴席,唱起马来风格的潮语卡拉OK,其乐融融;在家庙里,他们摆起八仙桌,泡起工夫茶,迎来四方客。我们初到槟榔屿的第一天晚上,潮州会馆就在家庙的天井里摆起了欢迎晚宴,我们一边欣赏着马来西亚的潮语歌曲,一边品赏着带有马来风韵的潮州菜。那情景,就像过去哪个乡里“闹热”,我们去走亲戚看潮剧凑闹热,毫无“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第九届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潮人自己兴办的大学、并且以潮人的母亲河命名的韩江学院的大礼堂——林连登堂隆重开幕,马来西亚潮人闻名遐迩的“二十四节令鼓”的节奏铿锵有力,声震屋宇。在这咚咚的鼓声里,潮州文化将在北马继续顽强地生存、繁衍、发展;在这咚咚的鼓声里,北马的潮人将策马扬鞭,为槟榔屿与潮汕,为中国与马来西亚的交流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林伦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广东省首席专家,广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原汕头大学副校长、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校长、韩山师范学院校长。

 

  (注: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由南粤古驿道网补充。)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