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园围:承载珠三角文明的水利遗产
2019-04-22 上午 10:51   作者:广东省水利厅 肖飞   
分享

  在珠江三角洲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标志性古代水利工程,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当地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也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它延续至今仍在发挥防洪、灌溉、排涝、水运、养殖、种植等综合水利效益,成为岭南水乡重要的文化符号,这就是承载珠三角文明发展和见证珠三角沧桑巨变的基围水利工程体系——桑园围。

  1991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曾与广东省水利学会、《珠江志》编纂委员会在佛山市联合召开“纪念桑园围800周年暨珠江三角洲水利史学术讨论会”,大大促进了基围水利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研究,《桑园围总志》《续桑园围志》《图说桑园围》《广东新语》等历史文献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1

桑园围成围沿革示意图。(《桑园围暨珠江三角洲水利史讨论会论文集》,70页)

2

桑园围基全图局部。(《桑园围图说》)

  今年3月,我有幸陪同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的几位专家前往佛山南海、顺德实地考察了桑园围水利工程体系及相关遗产、遗存,考察项目包括桑园围水利工程体系现状,围堤、古闸窦、古河涌等历史水利工程设施遗存遗迹,部分古碑、古桥、古村落、相关庙祠等历史文化遗存,还有极具代表性的桑基、果基、花基、蔗基鱼塘等,以及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发展等状况。

3

考察组在龙涌。

  当我们来到吉赞横基、樵桑联围西堤、龙江围等处,穿行在石龙窦、武陵窦、吉水窦等历史窦闸遗址和部分围内河涌及石塘闸、结子观音闸、探花桥闸、歌滘闸、河清闸、沙口闸之间,爬上西樵山鸟瞰着波光粼粼的桑基、果基鱼塘,漫步在烟桥古村、松塘古村的小巷时,亲身感受到了桑园围厚重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为水乡人民祖祖辈辈变水害为水利、人水和谐共生的勤劳、智慧而赞叹......

4

西樵山上俯瞰桑园围内景观。

 

桑园围的前世今生

  桑园围兴起于宋,至清中期,已形成地跨南海、顺德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广泛区域,由北江、西江大堤等堤围合围而成的区域性水利工程。围区内水道纵横,闸桥窦涵分布其间,桑基、果基、花基、蔗基鱼塘星罗棋布、栉比鳞次。我们在考察中亲眼所见,南海、顺德等区域内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村落、乡镇,皆因水而起、因水而兴、因水而存。早期,桑园围就具有政府和用水户之间权责利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桑园围志》《桑园围续志》等全面保留了桑园围水权、水利工程管理的有关文献,在古代水利工程中实属少有。

5

沙口水利枢纽——桑园围重要控制工程之一。

  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桑园围还衍生出丰厚的地域文化,水神崇拜与农事年节密切结合,是围区内官民之间、民众之间重要的文化纽带。 每年的端午节,当地民众举办的扒龙舟赛,仍大都是利用围内的河涌进行,这一节庆活动经久不衰,延续上千年,是珠三角地区一个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令人欣慰的是,尽管近几十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桑园围部分水利遗产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基围水利体系格局与文化肌理仍基本完好。尤其是具有历史价值的骨干水道、围基砌石构筑物、闸窦和水则等工程设施,以及祭祀水神的社稷坛等水利遗产还大多留存完好,有的甚至还在用,尚在发挥功能,十分珍贵。

6

九江镇探花古闸桥,始建于明代,位于大伸涌上。

7

九江镇探花古闸桥闸门槽。

8

龙江新闸。

  上世纪70年代,樵南围与桑园围整合成为樵桑大联围,区域整体防洪标准大大提高,但古桑园围作为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基围水利工程体系至今还基本保留,历史格局及体系构成、生态环境文化景观均未发生大的改变。围内一些代表性的古村落如烟桥、松塘等保存完好,村落格局与桑园围河涌水系密切融合,烟桥古村历史建筑上的洪痕题记仍在,充分体现了水利工程对区域环境的优化、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对文化的影响。历史上分布在桑园围各险工段的龙王庙,与独具特色的北帝庙除水神崇拜的文化意涵之外,与民间世俗崇拜祭祀融为一体,传承至今。

9

结子桥旁的北帝庙。

10

烟村河涌旁的水神庙(北帝庙)。

  如今,珠三角能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独特的地区之一,以桑园围为代表的基围水利工程体系,无疑是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支撑。

 

桑园围将迎来新的生机

  经专家考察鉴定,位于佛山南海、顺德境内的桑园围水利工程体系历史格局保存较好,部分传统水利工程结构、材料、构件等仍在发挥功能,一些重要历史见证、相关文化设施等保存较好,是可持续水利工程的典范,也是生态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桑园围的出现和存续,奠定了区域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保障了防洪灌溉排涝安全,在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经对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标准综合分析,专家们一致认为,桑园围具备申遗的基本条件。

11

烟村烟桥涌。

12

烟村北闸湖遗迹。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ICID)自2014年启动的世界遗产项目,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公布5批、共计75项遗产入选(其中中国17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以其具有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价值,具有生态水利、农业和乡村经济振兴等功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高度关注。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在加拿大公布当天,央视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新闻直播间持续播报。2017、2018连续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将加强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农耕文化促进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

  桑园围见证了珠三角的历史发展,蕴含着以水为核心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区域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发展桑园围生态文化旅游,具有区位优势和深厚基础。通过桑园围申遗,深入挖掘水利史、水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水乡景观特色等内涵,形成全域美丽乡村、文化基围,同时利用申遗成 功,创建遗产全域旅游品牌,充分发挥世界遗产品牌文化与商业价值,可以进一步提升已有旅游、农业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助推乡村振兴。

  桑园围若能成功申遗,将大大提升桑园围的国际、国内知名度与影响力,有利于保护好、利用好现存古代水利工程,传承文化、留住乡愁,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示广东水利文化的难得际遇,是广东探索和践行“水利行业强监管”时代课题的最佳佐证,也将为佛山的文化旅游增添新的名片和标签,对促进佛山市经济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里程碑意义。

 

桑园围的未来令人期待

  鉴于桑园围的独特价值,日前专家已建议广东省水利厅、佛山市政府尽快启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前期工作,系统开展并扎实完成前期研究、遗产调查、价值评估、保护规划编制、遗产标识与环境整治提升等基础工作,为2020年初通过申遗的国内初审、申遗文本编制和水利部专家组现场考察评估奠定基础。

  ——组织保障与技术支撑。由佛山市政府成立“桑园围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并由主要领导任组长,邀请中国水科院、广东省水科院等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委托开展遗产专题研究、规划方案编制等工作,保障申遗各项工作科学有序实施及最终申遗成功。

  ——尽快启动桑园围灌溉工程遗产前期研究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要求,系统开展桑园围灌溉工程遗产构成体系研究、工程特性与价值评估研究,系统调查遗产保护利用管理现状,针对现状问题及发展目标,统筹遗产保护修复、水利功能可持续发挥、水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遗产跨区域跨部门协调统一管理等,编制《桑园围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作为申遗的基础研究支撑,为顺利通过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国内初审和下一阶段申遗文本的编制提供基础支撑。

  ——抓紧开展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展示体系建设与环境景观整治工作。针对灌溉工程遗产申报现场考察评估的需求,结合水生态文明和“万里碧道”建设实施,系统开展遗产保护修复及环境景观整治。系统设立桑园围遗产保护标识、展示牌,建立灌溉工程遗产标识与科普说明体系;对桑园围重要水利工程遗产进行适度修复;对围区实施河湖连通、水污染综合治理,结合全域旅游实施围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重要节点景观提升。

  ——启动桑园围博物馆筹建工作。系统收集、征集桑园围历史文物、档案等,以及遗产修复整治过程中发现的古代水利工程材料、构件、相关设施等。择址筹建桑园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博物馆,作为相关文物的收藏和展示场所,集中展示桑园围历史文化和水利科技,系统展示珠三角水利农业开发史以及区域自然史、人文史。采用“泛博物馆”理念规划设计,使博物馆室内展陈与桑园围水利工程实体展示无缝衔接构成有机整体,博物馆建筑与环境景观协调,成为桑园围历史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创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我们满怀憧憬地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承载珠三角文明近千年的古老桑园围,将会迎来一个脱胎换骨的新生,将焕发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新姿。

 

  相关链接:中国已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所在地) 

13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