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危难时的召唤和坚守
2019-08-01 上午 11:30   作者:阿瑞   
分享

国家公园1

  1939年5月中山大学共有8个学院(含研究院)、33个学系,1946年研究院取消。如果设立33面纪念墙记事,仍然难以述及,仅铭记一斑。

  国立中山大学生物系、植物所与研究院农林植物部结合地方的田野调查,是抗战时期教育的重要特点。

  金额雀鹛是中国学者自己命名的第一种鸟类,是1932年任国荣先生(1907-1987年)研究发现命名的。他利用国内送来的标本,发现此鸟类新种,在《巴黎自然博物馆通报》上用法文发表相关论文,Yen Kwokyung是他的名字粤语拼写。任先生是最典型的广东教育代表人物,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最后一届毕业生及广东大学第一届毕业生,于1930年3月留学法国,1933年9月返中山大学任教,任中大师范学院博物系主任,后任理学院生物系主任时将张宏达介绍给研究院院长崔载阳,成为研究院植物学部助教。1942年9月至10月,由植物所与研究院农林植物部联合组队,再往莽山调查。调查队一队由梁宝汉、张宏达、梁仕康、冯云组成,另一队由李鹏飞、陈少卿、游万里、虞元章、黄荣华组成。共得标本1436号、12000份。任教授于1944年在坪石任理学院院长,在1945年坪石沦陷时负责将各院系设备疏散至临武,又到梅县复课,抗战胜利后重返广州。[1]1950年,他参与亚洲文商院的创立,该院后改名为新亚书院,1960年任该院生物学系主任。1963年新亚书院等三所书院联合组建了香港中文大学。201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及生命科学学院举办了第一届“任国荣先生生命科学讲座”,纪念任国荣先生对香港中文大学的贡献。在中山大学生物系主任名单上,1927年-1931年为辛树帜教授,1940-1944年为张作人教授,1944-1946年是任国荣教授。

1

图为2015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任国荣先生生命科学讲座”的海报,主讲者徐立之先生毕业于该校,1979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曾出任香港大学校长。小学就读的香港真光小学于1872年创建于广州,与广州真光中学同源,香港建立学校是在1935年。

  任国荣的学术生涯,得益于生物系辛树帜教授的支持。任国荣的恩师为辛树帜先生,辛教授留学英国、德国,于1928年回国在中山大学生物系任教,1932年离开。任国荣就是在此时由辛教授支持赴法留学。辛先生于1932年任国民政府编审处处长,1933年成为编译馆馆长兼中央大学教授。1932年,他参与筹建陕西武功的农业学校,武功是中国古农业的重要发源地。1929-1931年,西北大旱,农民流离失所,辛先生对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体会颇深。1936年,他来到西北,后来成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西北农学院院长、兰州大学校长。兰州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印证了辛教授在建立兰州大学的贡献,也是毛泽东30年后重逢辛树帜——这位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同事时最大的褒奖,“辛辛苦苦,独树一帜”。

2

图为兰州大学图书馆内兰州大学的校训。

3

图为1941年《大公报》关于坪石图书馆的通讯。(施瑛老师提供)

  中山大学生物系另一位留法后返国坚守教育阵地的老师是张作人,比任国荣先生早两年即1927年-1928年在巴黎自然博物馆进行鸟类学研究,于1932年回国后选择在广州中山大学生物系任教,抗战胜利后继续担任系主任。他们都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回国报效国家教育事业。在坪石的海外留学却在国家危难时期回国的老师不少,其中留法的老师颇多,坪石图书馆藏书以中英法书籍为主。留法回国的建工系主任虞炳烈教授的夫人路毓华女士在1942年工学院教师名册中,记录为法语讲师。一年多前(即1940年5月6日)在昆明护国路照相馆,虞先生留下了一张全家福,写有英勇抗战二年十月以来唯一的家庭照相的题字,其时孩子虞黎鸿6岁。路女士戴着一副圆型的眼镜,着中国传统的女子服装,黎鸿天真地笑着,虞先生露出刚毅的神情。

4

图为建工系主任虞炳烈教授的夫人路毓华女士在1942年工学院教师名册中,记录为法语讲师。

  坚守于坪石艰难岁月,坚守于教育事业,这是坪石先生们的高贵品质。“中年粤北讲台开,战地春风桃李栽。坪石岭前歌剧闹,桂林洞里警钟哀。诲人不倦吾滋愧,抗敌图存志不灰。封豕长蛇终殄灭,夜深犹盼捷书来。”这首诗是坪石先生们作为坚守者的写照,写作者朱谦之也是一位坚守岭南教育的学者,留日学习,于1931年回国,从1932年到广州至解放,担任过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主任、历史学部主任等职务,1952年院校调整进入北京大学。

  岭南大学在坪石历史印记感人,李沛文先生坚守四年,受其影响,岭南大学许多教授来到坪石坚持教学。澳门出生的冼玉清于1938年9月为国文系教授,广州沦陷后,回澳门避难。1939年11月随岭南大学播迁香港。1942年1月在港的岭南大学开始疏散,冼玉清回澳门。应时任校长的李应林召唤,9月27日通过湛江、广西一个月的奔波,追上了迁入粤北曲江仙人庙坚守上课的岭大队伍。1944年6月曲江告急,迁到坪石农学院,留下《坪石诗草》作品,7月又转连县、仁化、英德,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从英德连江口南回到广州。上世纪60年代病逝于广州肿瘤医院,追悼会上主祭人许崇清先生形容为“痛失哲人”!

  华南教育抗战历史时期在坪石的史料仍然需要挖掘,坚守到底未等到捷报而殉国的是卫梓松教授,他的资料特别是影像资料至今还没有着落,他于上世纪30年代已经进入广东省立勷勤大学一直坚守到中山大学工学院坪石时期。卫先生教学过的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均无法提供任何材料,幸好卫夫人的函件还保存着。与卫梓松先生结婚40年的太太曾子砺,于1945年4月给校方的函中记载了卫先生最为详尽的从教历史:1941年2月校长张云聘任后,他开始任担任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及主任至殉国,先生13岁从殖民地威多利埠回广东,在1913年8月从广东赴北京大学读书前,曾在广东省立女小师范、台山县立中学任教员。在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在北京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和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1936年首次离开北京,往西安的东北大学任教授,1937年暑假时回广东,被陆嗣曾校长聘为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教授兼土木科主任,也兼国立中山大学讲师。1938年沦陷后寓居香港、佛山,1940年11月往韶关被聘为民国广东省振济委员会委员和广东省政府技正。殉国后的第二天即1945年3月21日葬于坪石附近山岗。坪石工学院本部在三星坪,三星坪安排为机、电两系,对岸的新村为土、建、化三系,先生是在何方?

  坚守者许崇清是在连州三江镇获得日军投降的消息。与他在一起的还有张作人教授。在抗战时期,不仅在坪石,在曲江、韶关校区、连州和仁化等地,分布着坚守的教育阵营,许多广州、港澳中学也迁入粤北。在曲江,澳门出生的仲元中学校长梁镜尧,护校战死至最后一刻,于1945年1月24日,与儿子梁铁血洒曲江校园,年仅46岁,小儿子梁元博被刺终身致残。冼玉清教授于1947年撰文纪念之,梁元博仍然是坚守者,梁元博自学成才成为海洋学家,被称为“轮椅上的科学家”。所幸!仲元中学的年轻学子没有忘却,2018年公演了音乐剧《那年那月的仲元人》以纪念先师。

  

  附录:

精神食粮

——坪石通讯

绿叶

 

  学校刚搬到坪石不久,图书馆便最先开张大吉。

  图书馆设在墟的中心,一个小楼上,四周都有窗,是一个最适宜的位置。于是,向来连店也没有一间的坪石,如今满街都贴满了标语:

  “欢迎民众来中大图书馆阅读!”

  “知识是人民的生命!”

  图书馆一开张,“生意”也就兴隆;跟饭店一样,每天必定客满。因为它是精神的食粮室呀!

  你碰到每一个同学,问他怎样消遣时间,他总是说:“一天都在图书馆!”真的,没有课上,谁愿意躲在连阳光也不见一线的土屋里,嗅那种难入鼻的气味呢?何况坐着也不是办法,坐得太久会闷得慌。因此,除了“吃”之外,便没有别的办法。“吃”有两种!一就是上饭店,一就是上图书馆“吃书”去。这一来,图书馆便自然兴旺了。

  图书馆的布置,在坪石里面可以说得上有如皇宫。一个小楼,木板上都铺了一层鲜绿的厚地毡——那就是把松树针摘下来,铺在板上的。行走起来没有一点声音。此外,凳子也只不过是装书用的小木箱,桌子就是大木箱,箱子里面也装着书,这是多么简单呵。除此之外,叫你觉得新奇的,就是没有报纸夹。当天的报纸,贴在没有玻璃的大窗框上,这样,两个人可以你站在这边,我站在那边一齐看报。

  图书馆的报纸不多,只四五份,还不够分配。除了报纸之外,便是杂志,无论新旧,一律放在桌上“应市”。其他的书籍,也是一长列的放在四周的木箱里,随便你看。同时,还分着类,比方:革命伟人传记;社会科学;等等,中英法文的书籍都放在一起。

  有些同学一在早晨九点钟吃过早饭便来看书了。因为,要是迟一点的话,你就没有椅子,人家一坐下去,就好像给钉牢了再也不想走似的。迟来的客人,不是站在那里,便是昂然坐在地板的松叶上几个钟头。

  战时的生活,一切都简单化了。然而,谁也感到这个图书馆最有生气,也最使人“温饱”,要是缺少了这个精神食粮的地方,那真是有如大饥荒一般的可怕哩! 

 

  注释:

  [1]冯双编著:《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编年史》,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 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