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研究中心成果展示(32):樟林古港:“文化+空间”思维下的乡村振兴路径探索(上)
2019-10-16 上午 11:22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南粤规划”   
分享

  南粤古驿道发展如火如荼,樟林古港作为八大南粤古驿道示范段之一,同时也是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所在地之一。南粤古驿道遇见乡村振兴,藉此,以樟林古港周边乡村为例,探索“文化与空间”思维下的乡村振兴路径。

  研究从历史着手,溯本归源,了解樟林古港及周边乡村的缘起、兴盛、没落的变化过程,对比古今空间,识别历史遗存资源,摸清家底;立足当今,提出以道兴村的目标。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借鉴了解以道兴村的涵义及模式,提出本次“文化+空间”的以道兴村模式:整合历史遗存资源,在构建文化线路空间基底的基础上,营造满足村民、游客和企业需求的活力空间,并提出本项目的行动计划。

1

图为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背景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背景下,广东省正加快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不断对内延伸,为南粤古驿道沿线的内陆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南粤古驿道中,樟林古港位于东江-韩江古驿道文化线路与湖惠古驿道文化线路交汇点上。樟林古港作为八大南粤古驿道示范段之一,同时也是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所在地之一,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藉此,以樟林古港周边乡村为例,探索“文化与空间”思维下的乡村振兴路径。

2

图为南粤古驿道空间结构规划图。

  二、溯本归源——樟林古港空间发展历程

  研究通过查阅县志、相关学者研究等文献资料,并结合当地长者及相关专家口述历史等方法,从韩江三角洲海岸线演进、古城街巷脉络变迁两个角度切入,寻迹樟林古港缘起、成型、辉煌、衰退的过程和原因,总结樟林古港及周边乡村不同阶段的文化特质,识别出遗存下来的古驿道、古航道、“六社八街”、“货栈房”等空间要素。

3

图为韩江三角洲滨线演进图。

资料来源:《韩江三角洲》,李平日

  相关史料记载樟林城创自明初,到康熙元年的三次迁拆,樟林几成废墟。康熙八年,重修石城,樟林港由渔港转商业港,在清朝雍正时期成为潮汕地区最大的海运港口和商贸枢纽,并形成 “六社八街”的港埠格局。

  嘉庆末年起,樟林港逐渐淤塞,后汕头开埠,樟林港的地位逐渐被取代,同时,运输货物的帆船被机动汽船所取代,樟林港逐渐走向衰败。民国时期的樟林呈现出“七社十街”的港阜格局,直到民国11年,受自然灾害影响,樟林石城受损严重,于民国十四年拆毁,樟林城墙不复存在(仅剩南门)。

4

图为民国时期樟林乡地图。

资料来源:《樟林社会概况调查》(1936),陈国梁、卢明

  如今的樟林古港正在加紧建设,众多古迹也正在修缮,古老的港口又焕发出年轻的风采……

  三、以道兴村涵义认知

  线性文化遗产推动周边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不胜枚举。历史上云南省剑川县沙溪镇寺登村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繁荣的交通枢纽,为保护和复兴沙溪镇寺登村,2002年,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和当地政府共同启动“沙溪复兴工程”。

   “沙溪复兴工程”主要有六个项目单元:四方街修复、古村落保护、沙溪坝可持续发展、生态卫生、脱贫和宣传。该项目可借鉴经验包括:1)尊重村民真实的生活场所,尽可能保留原来的风貌;2)提倡并通过各种方式让村民参与工程中;3)复兴工程逐步与企业、村民等形成良性循环:吸引了更多的投资,旅游业为当地提供了不少工作机会,促进了当地的发展。该项目入选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所在地脱贫的可持续管理”试点研究案例,并获得了2004年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的杰出成就奖、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杰出贡献奖等多项国际荣誉。

5

 广东“以道兴村”逻辑框架图

(图来自《探索“以道兴村”的广东模式—南粤古驿道推动乡村振兴之实践》——肖宇、蔡穗虹、邱衍庆、张砚婷)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肖宇等在《探索“以道兴村”的广东模式—南粤古驿道推动乡村振兴之实践》一文提出,“以道兴村”,就是以道“兴”粤,以“道”、“道与村”、“道”兴“村”三重递进关系为主要结构,论述了南粤古驿道与乡村地区的战略上的共生关系、经济上互补关系、空间上联动关系。基于“以道兴村”的理念,指出了 “以文兴村、以农兴村、以旅兴村、以居兴村四种模式,并做了相关的实践探索。

  

  樟林古港:“文化+空间”思维下的乡村振兴路径探索(下)

  (原文发布于公众号“南粤规划”,由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六所陈乃醒、江媛、林志钊撰稿,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