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私立大学的艰难岁月
2019-11-29 上午 11:20   作者:阿瑞   
分享

国家公园1

  1939年,林砺儒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代教育部电函发全国主要高等院校,从中可以找到各校的地点发布——重庆:中央大学;嘉定四川:武汉大学;宜山:浙江大学;澄江:国立中山大学;香港:广州大学;香港:广东国民大学。电文从粤北乳源发出,可以从中得到四点重要信息:一是,可以将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作为在粤北立足的最早高等学校。二是,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并入设立专科,在本人的分析中,省立体育教育学校应该是广州体育学院的前身。三是,香港有许多广东因广州沦陷的学校。四是,各高校均集中在西南远离战火的大后方,粤北包括乳源以及后来的乐昌、曲江均是离战线最近的地方。粤北除了国立中山大学随后进入粤北,广东许多私立高等院校包括广东国民大学、私立广州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等先后同聚粤北。

1

图为电告全国主要高校关于林砺儒先生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的电函稿。可以看到1939年10月各校的办学地点,文中也同时将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并入设立专科的事宜一并告知。(文档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2

图为代电的主要内容——广东省立文理学院设立四科:文史、理化、生物和社会教育,附设体育专修科。(文档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是私立大学最早进入韶关坪石的学校。1947年的岭南大学校报记录了当时古桂芬先生于1940年9月7日在坪石得病,仍“力疾从公”为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在坪石的筹办操劳;9月16日,在韶关河西医院去世。古先生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获得农学硕士学位,于1929年入私立岭南大学任教,1931年任农学院副院长兼中山农场场长,为岭南大学农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37年任岭大农学院院长。在广州沦陷时,迁往香港,又回迁内地,功不可没。数度回粤常要避开日军的监视,坐小船、走山路,进入粤北考察迁址地点,逝世时年仅43岁。

  私立岭南大学在粤北仍然有欧美教授在岭南大学继续教学,梁敬敦与夫人施小姐(Mary Seles)就是其中的教师。施小姐出生于187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毕业,1909年来华,比同样来自美国该校到岭南学堂任教、成为农学院院长的高鲁甫(George Weidman Groff)迟一年来华。1911年,她与梁敬敦(Clinton Laird)结婚。建于1916年,现位于康乐园东北区318号的韦耶孝实屋(Weyerhaeuser Lodge)就是当年文理学院院长梁敬敦的居所。梁敬敦在1905年就来华任教,1941年回美休养后又重返战争中的粤北,与夫人在坪石教学,后得病回香港手术治疗,医疗休养期间,被日军抓进集中营,6个月后通过俘虏交换返美,旧病重发,1942年11月在美病逝。[1]

  私立岭南大学教育系一位中山籍陈守端女大学生1948年的一篇作文摘抄,内容如下:

  家由故乡——石岐迁至香港,这时考进崇南小学;当小学毕业后,初中阶段是在华英女子中学肄业,这是一所基督教的学校,教师良好,教授得当,是我所最敬爱的一所中学,可惜只读了一年,香港边沦陷于日寇,举家迁至东莞,在朋友的农场暂住,我尝了两年失学的滋味。后来,随父兄至曲江继续学业于岭南大学附中高中一年级,其时父亲任职于岭南附中,但是好景不长,命途多舛,读了一年,曲江陷于敌手,随后学校经过了几许困难辛苦,抵达梅县。

  一九四五年的秋天,胜利的日子降临了。我们在普世欢腾的气氛中,迁回康乐母校,继续完成了高中阶段。

  真是幸运得很,我竟考到了岭南大学。回想过去仿如一梦,前瞻将来茫茫然不知所适,在这雾霭沉迷中,我看见只有一条我应走的路——教育,我要拯救中国无数的文盲,我要继承父亲的事业、把教育发扬光大。

111

图为私立岭南大学教育系一位中山籍陈守端女大学生1948年的一篇作文(部分)。

  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师资在粤北也是常流动的,特别可贵的是1943年、1944年战事吃紧,仍然有不少仁人志士投奔坪石教学。

3

图为1945年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名册,第三排是数学系邝矶法教授的名字。

  岭南大学迁至韶关时,邝矶法聘为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副教授,并随迁。查阅广州档案馆藏私立岭南大学教师调查表可知,邝矶法教授于1952年参加华南工学院数学系组建。邝先生为台山人,出生于1902年,1927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1928年回国在国立中山大学教学至1935年,1935年进入岭南大学任教,1938年被岭大理工学院聘为讲师,1941年被岭南大学聘为理工学院副教授,1944年8月被聘为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数学系教授,1945年后又回岭南大学任教授。抗日战争前,邝先生居住在东山培正新横街11号之一二楼。

  在最危难的时候加入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的老师郑曾同是安徽人,出生于1915年,1937年于清华大学毕业,1940年至1943年任厦门大学讲师,1943年来到坪石,任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与邝先生同事。坪石沦陷后到国立交通大学任教,并于1947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49年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2月回国在私立岭南大学任教授,院校调整后在数力系任教,196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郑曾同是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于1980年逝世。

4

图为私立广州大学为本校财政困难请求补助费用维持校务的函。(藏于广州档案馆)

  私立广州大学在抗日战争中的迁徙也充满了艰难。校长陈炳权是台山人,1924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自1927年始,一直陪伴着自己创建的私立广州大学一路风雨,走到粤北韶关。由广州先迁开平,再迁中山、台山、九龙,最后落脚韶关上窑村和乳源桂头镇,因建设费用花费大而办学经费短缺,随向教育部求助。私立广州大学一直坚守,服务华侨包括香港学生是办学宗旨之一。抗日战争胜利继续办学,1949年解放后的教授有30名,副教授12名,兼任教授有31名,兼任副教授有16名,共有教职员工154名。解放后,陈炳权与私立广州大学教务长谭维汉从香港赶回广州,无私地交出校产,并公布账目。

5

图为1951年私立广州大学的教职员工统计表。(藏于广州档案馆)

  私立广州大学教师名册是抗战胜利后的教师名单,教务长谭维汉在九龙、开平、台山、粤北办学时是文学院长,中文系主任马小进也是广州大学经历粤北办学磨难的教授,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体育组主任丘纪祥是中国体育运动的前辈,毕业于南武中学,参加远东运动会,1945年加入私立广州大学,院系调整时进华南农学院体育教研组任教,是广东省排球协会、广东省网球协会主席,于1980逝世。

1

2

3

4

图为私立广州大学教师名册。(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查阅广州市档案馆文献,私立广州大学在粤北1942年的登记表各主要教授情况如下:

  校长陈炳权,广东台山人,47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国立广东大学教授兼院长,财政部统计处处长,广州市公用局局长,交通部南京及汉口邮政储汇局经理,实业部统计长。

  训导长黄毅芸,台山人,42岁,美国拍士域大学政治学士,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硕士,国立广东法科学校教授,广州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和教授。日常课程政治学、中国现代政治问题、各国政府与政治。

  理学院院长胡金昌,广东顺德人,36岁,国立广东高等师范数理化部毕业,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学士、硕士、数学哲学博士,国立中山大学长期教授。日常课程函数论、近世代数、高等微积分、概率计算和近世几何。

  文学院院长谭维汉,广东三水人,44岁,国立广东高等师范毕业,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教育博士,曾任省立金山中学校长,中央军校特别班教育系主任。主讲“战时群众心理”,日常课程教育哲学、中等教学法、教育行政等。

  商学院银行系主任黄兆栋,台山人,45岁,美国华盛顿大学硕士,曾任广东省金库长兼国税收支处长检定训育主任。日常课程土地问题、货币银行学、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经济政策。

  粱矩章,南海人,清华大学毕业,38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士、商业管理硕士、经济学博士,北平交通大学、辅仁大学、东北大学教授,香港大学南华学院教授,日常课程为统计学、西洋经济史和中国经济史。

  银行系是私立广州大学商学院的特色,抗日战争后教师名册上银行学系主任为马维鸿。

  在韶关,1942年11月,校长陈炳权上书教育部:

  来校者众,尤以南洋港澳之侨生自应设法收容,所有课室、图书馆、办公处、宿舍等等建筑设备已达五十万余元。夏因经费不敷,张罗挪借方勉强开学。现届学期终了,财政困难万分,苟非筹款支持,势将全校停顿,谨将实际情形陈钧部立请,拨补助费三十万以资救济,不独全校员生所当感激而侨生之家长即身羈海外亦闻风感戴矣。又以事关救济侨生并钧部转咨救济委员会及侨务委员会一并酌予补助,如何之处敬侯。

  私立国民大学在广州的旧址就是杨匏安任教的时敏中学旧址而修建的。抗日战争时期,该校迁至韶关曲江,1944年迁至罗定,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广州继续办学,其中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众多,一直坚守教学至1951年。

1

图为广州历史地图中私立广东国民大学的旧址。

6

图为私立广东国民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登记表。(藏于广州档案馆)

   私立广东国民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校长吴鼎新带领下,九次搬迁。首先在香港、开平楼冈办学,1938年的学生名册文学院就有楼冈分校和香港第二大校部两册。后又迁往韶关,曲江失守往罗定,1945年是分多路返穂,其中一路是由阳春返图。

55

图为私立广东国民大学楼冈分部学生名册,藏于广州档案馆。

66

图为私立广东国民大学香港第二分校学生名单,藏于广州档案馆。

 

  注释:

  [1]私立岭南大学编印:《岭南大学校报》,第56期,1947年。

 

  (感谢广东省档案馆和广州档案馆提供资料。)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江家敏 吴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