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战时期梁家勉先生教学与学术科研情况的座谈
2019-12-07 下午 09:00   作者:欧阳厚丹   
分享

  梁家勉先生是我国农史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图书馆学家,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农史研究,他主编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是我国农史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力作。梁家勉先生重视搜集、保存和抢救农业历史文献,由他始创的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国古农书藏书中心之一。梁家勉先生严谨治学,乐于助人,成果丰硕,是一位受人敬重的农史宗师。

  为了更好地传承梁家勉先生开创的农史研究事业,学习梁家勉先生的治学思想,缅怀抗战时期老一辈先驱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近日,华南农业大学李秉滔教授及其夫人、梁家勉先生长孙“太平绅士”梁力新及其夫人、华南农业大学农史馆馆长倪根金、华南农业大学吴永彬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施瑛教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熊友华团委书记等参与座谈。

1

图一

  吴永彬教授:首先请曹所长跟我们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背景,事情的来由,包括今天为什么请大家来这里开这个座谈会。

2

图二

  曹所长:我先简短的来介绍一下这件事情,汇报一下我们最近的工作。我们最近在做一项叫做“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和活化”的工作。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发掘出来一段粤北古驿道在抗战时期的历史。在抗战时期,广东华南地区的很多学校搬到了韶关,包括国立中山大学、省文理学院,还有培道中学,培英中学,仲恺农学院,私立岭南大学等。我们觉得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我们“三师”专业志愿者和很多专家团队去了很多次,就去找这些学校的老房子,发现还有一些遗址。其中内容最为丰富的是国立中山大学当时在那边办学的历史。国立中山大学先是迁到云南澄江,后来又迁回战事比较激烈的前线,他们的农学院、文学院、工学院都迁回粤北,这里面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

  那我们就从下面几项内容来说明:

  第一就是我们到各个学校的各个地方的档案室去挖掘各种史料;

  第二就是我们去寻找到底有多少房子和原物还在那儿,确实我们还找到很多老房子,比如当年陈宗南的故居,工学院的旧址。

  找到这些地方,下一步就希望把这些地方活化,使它成为一个研学基地,希望把这种精神流传下去。所以我们希望华农、华工,华师、中大医学院,孙逸仙中山医院以及各个中学,把这个地方变成他们的学生到这里来进行研学活动、思想教育活动的基地,甚至是在这里开展一些研究性的活动。我们在这里找到了中山大学的天文台,而且把这个基址也给找到了,这是邹仪新女士进行天文观测的地方,我们准备对这个基址进行保护,创造一些新的空间,使学生们继续在这里开展一些研究性的活动,天文学的教学和实践,把它变成一个“活”的教育基地。

  我们梳理历史资料的过程中还发掘出一些历史故事和人物故事。首先,介绍一下从1938年开始,中山大学在坪石办学的概况。我们发现一些院系分布的图纸,当时中山大学的学生手册、旧的文件、教职员手册,以及当年的旧照片、办公的地方,这些都是在中山图书馆找到的。当时教授老师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学校的负责人,都是当时各个领域比较权威的人物,有著名的教授任国荣,辛树帜。三星坪当时是中大工学院所在的地方,我们找到了工学院的教职员手册,还有工学院建工系陈宗南院长的签字、虞炳烈教授的全家福。

  我们简要地梳理了当时的学术成果。坪石办学的条件比较艰苦,但是老师们也进行了学术领域较为前沿的研究,他们对丹霞地貌红色岩系的研究就是这时候开始的,所以现在才会有丹霞学说。还有民族学之父钟敬文,文学家詹安泰,雷孔彬,研究《资本论》的经济学家王亚南。我们在剑桥大学的官网上找到了李约瑟在坪石访问的照片,他于1944年到坪石访问,在中山大学的天文台也拍了很多照片,其中就包括邹仪新女士。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是当时全国三个研究院之一,这里有校外委员的评审表,是学校为当时研究生毕业打的报告,虽然是战争时代,结业考试还是很规范的,没有很草率地毕业。

  还有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及解放后的一个影响。这个地方当时大师云集,这些大师后来在各个领域也都成为了各有建树的大家。叶述武的太太就是邹仪新,邹仪新的学生叶叔华女士,现在是中国天文台的台长,我们也给她打过电话,还给她制作了一本纪念册。入选第一批学部委员的丁颖,梁伯强,郭大力、陈焕镛,包括马思聪先生,著名的画家符罗飞等,他们在这里进行教育和文化活动,举办了话剧、音乐剧等各种文艺活动。学校地杰出毕业生周爱瑜老师,从坪石一直坚持到华南理工大学,她是华南理工大学的老教授,是我们系的老教授,是许瑞生副省长的硕士导师,现在已经过世了。我们找到当时19届的工学院及法学院的同学录、学校的校徽,还有杜定友先生在坪石创办的阅览室。当时,第一阅览室是向当地民众开放的,我们现在在那边的规划有定友图书馆。这是1941年《大公报》刊登的学生对定友图书馆的回忆,学生评价定友图书馆是给予他们“精神食粮”的地方。抗战时期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大家的状态是乐观积极的。这个林场是乐昌林场,我们也专门去了,有1943年中大关于乐昌林场的文献记载。中大撤退的时候比较艰苦,向薛岳将军借了50万块钱,给学校进行疏散,薛岳将军也是一名抗日名将,后来一直往后方撤,撤到梅县、连州分散开来。位于乐昌的中大医学院当时会给当地的老百姓免费进行霍乱疫苗预防。

  还有在坪石办学中献出生命的黄际遇教授,黄际遇先生很了不起,他是数学天文系的系主任,李约瑟到坪石也曾跟他会面。他可以说是一个天才,不仅中文特别好,而且也会给数学系讲数学天文,文理兼备,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学院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他在各个学院之间穿梭。但是很遗憾的是,抗战胜利的时候,他从粤北回广州的路上落水牺牲了。

  卫梓松教授撤退的时候因为生病没有跟随大部队撤退,日本人来了之后让他做粤汉铁路的管理者,他坚决不从服毒自杀了,埋葬在坪石,我们还在寻找他的墓,但目前没有找到。这是当时的校长许崇清决定给他申请抚恤的文书。

  以上这部分是早期梳理的一些成果,这个工作还在持续地进行,我们对着教师名单来发掘,不断地发掘新的教授的名单。我们今天很荣幸地请到了梁先生的后人,也希望华农的老师持续地跟着做一些研究,以我们有限的梳理作为开头,进行深入地挖掘。

3

图三

  我们刚刚介绍了各个学校的历史,走访后我们给对些老建筑都进行了登记挂牌,在牌子上进行介绍,让游人能够认识这个地方。我先介绍一下研究现状:通过跟当年的旧村落的对比,我们去调查的,就是原来的坪石老街,现在由于乐昌峡水库的建设,这个地方就只保留了几栋房子,坪石老街在当时是中山大学的各个学院的办学地点、研究院所在地、先修班所在地。中大的礼堂今天已经不存在了,街上还保留着几栋建筑,比如广同会馆,旁边的房子现在准备规划成一个小剧场。三星坪是工学院的所在地,还有很多老房子,如陈宗南的故居,当年陈宗南就住在这里,这是一个民宅,我们准备把它租下来,在这个地方办一个小的展览。许崇清的故居虽然很破败,但是基址还在,我们也准备对它进行修缮。朱氏祠堂是当年建工系的学堂和教室,保存得比较好。这是培正培道两个中学办学地,但是很遗憾,基本上没有遗址了。当时培联学生很厉害很特别,培养了一批女飞行员,这是1921年毕业的张瑞芬,1932年她在美国成为第一个拿到飞行执照的华裔女飞行员,当时还回到中国来培训中国的飞行员。

  太平绅士梁力新:怎么能够对应得到那个地方呢?

  曹劲:我们查阅历史地图,走访一点一点去对,然后进行规划。我们在各个码头立了信息柱,这个柱子是三师志愿者捐资修筑的,把这些图案烧制成瓷片,贴在这个柱子上,内容包括当时国立中山大学校徽校歌,虞炳烈先生的设计图等学院的内容、中大入学考试的题目试卷,此外,在每个柱子下面都有两片瓷片记录立纪念柱这件事情。前面讲了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学子在寻找先师留下的足迹,捐款来记录留下的历史。排在第一的就是李教授,名字是按入学年份来排的,李老师当之无愧排在第一位。这个柱子现在已经立起来了,效果特别好。

  现在,坪石老街由于乐昌峡水库修建,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文物研究所因为机缘巧合,在10多年前去到那个地方对它进行了全面三维激光的数据采集,当时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并不知道有中大的历史,只知道这些建筑马上就要消失了很可惜。我大概讲这些。

  熊老师:昨天看李教授的文集,看到梁老师带着全家去坪石的这一段很受感动,梁老师真是个大孝子。

  太平绅士梁力新:那时候我爷爷带着全家去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爷爷奶奶经常讲他们那时候人多,一家人都靠爷爷一个人工作。我爸爸的哥哥姐姐,年纪比较大一点,就让他们放弃读书。我的爷爷还带着他的妹妹、弟弟的孩子,小一点的就让他们去读书。

  熊老师:我也看到这一段,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是很多。

  太平绅士梁力新:爷爷的侄子现在非常的感恩,现在还会回到华农看看,因为我爷爷在最艰苦的时候的帮助,他到坪石能够有饭吃还有书读。爷爷当时写了一首诗,讲的是他自己,讲大船在河中心小船要渡过去,有个妈妈一个手抱着孩子,一个手去划船,这样走上了坪石,不容易的。

  熊老师:我看到他写到背着书去逃避战火的那个描述,真的觉得可以拍成一部很感人的电影,这段历史影响了一代人。

  太平绅士梁力新:非常感谢你们现在把这样一段历史抢救回来,将他们在这种艰苦的时候那种乐观的精神保存下来。还有一段小故事我是在华农听说来的,就是我爷爷那个时候,是在蚊帐里吃饭的。因为外面蚊虫苍蝇多,把蚊帐挂起来,大家都在里面吃饭。当时环境卫生条件不好, 传染病多,所以很多人得病。爷爷他很注意卫生,所以能保护所有的孩子,全家人没有生病的,家人吃饭的时候,他用一勺一筷。

4

图四

  曹所长:医学院在乐昌为民众免费打疫苗,就是为了预防。

  太平绅士梁力新:就是在那里才养成了这种卫生习惯,学校里的老师们知道。这种讲卫生的习惯一直影响我们到现在,后来孩子吃菜,我们就会放公筷吃饭,我爸爸妈妈也养成这种习惯。

  施瑛:我们在粤北,文字记载中没有见到的更详细的生活情况。

  太平绅士梁力新:那时候我爸爸十四五岁就要养家糊口,每天早上要四五点钟起来做豆腐花去卖。

  梁力新夫人:这是上星期爸爸妈妈在吃饭(手机照片),现在86岁,精神很好,他的目标是活到100岁。

  太平绅士梁力新:爷爷他是把全部家人都带到坪石去,弟弟妹妹的孩子全部都带着,所以我奶奶那个时候有很多怨言的,一个人,要养家,干活又领不到工资。因为那时候也没有钱花,就只有靠自己的外家补贴来养着全家人。

  施瑛:你爷爷跟你有没有提到过李约瑟?

  太平绅士梁力新:我的认知大概是,1978年李约瑟来访,然后到图书馆农史研究所参观,他来的时间比较短,后来才待了很长时间。

5

图五

  施瑛:李约瑟特别提到他到中大见到王亚南,另外一个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和梁老的交流,他回去之后是否有书信的来往?

  太平绅士梁力新:没有书信的来往。

  倪根金:李约瑟来过多次中国,我专门去找广州档案馆查过一些档案, 照片很清晰,是广州新闻图片社拍的。

6

图六

  太平绅士梁力新:我是66年出生的,78年的时候12岁。那个时候不知道爷爷做这么多的伟大的事情,我只知道,这个爷爷很可爱,不骂我。唯一打过我一次,我没哭他哭了,我记得一辈子。

  倪根金教授:最初李约瑟到中大农学院见到梁老,李约瑟在《科学前哨》里提到当年中大学者的研究,对梁教授有很高的评价,梁老到去世都不知道李约瑟在《科学前哨》这本书中对他的介绍。

  李教授:首先要感谢领导邀请我到这次座谈,刚才听到你们的介绍, 我很受感动。你们做的工作,可以说是历史性的有重大意义的事情,你们抢救广东历史文物,为广东文化强省作出贡献,你们深刻地挖掘现存的文物遗址,现在还将它征收过来,抢救在坪石、栗源堡留下的历史文物,包括教授老师们的手稿,使用的东西。如果不是你们这一个行动的话,对于年轻人来讲,根本想不起来抗战的这段历史。

7

图七

  我的导师叫蒋英,从1960年开始,我给他做助手有22年。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下午,他给我口头讲述了四个准则,我没有想到他晚上就因为心肌梗塞去世了。蒋英在坪石、栗源堡干了四年,就在当时的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当时的所长是陈焕镛,他(蒋英)是研究员,陈焕镛在抗战时候,很快去了香港,把重要的标本带到了香港,留下了农林植物研究所有四十几个人,当时的代校长邹鲁,硬命蒋英为代所长,把四十几个人从澄江带到坪石,带着的四十几个人里有梁宝汉两夫妇,杜亲亲,何天相,徐祥浩,后来都成为中国有名的人。当时还招了研究生,第一批研究生就有徐祥浩、何天相、杜亲亲,后来的学生还有梁家勉,十几个人都是蒋英培养的。蒋英带领着四十几个人,当时中山大学没有钱,他用自己的钱来养活四十几个人,这个精神很了不起,他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自己养好,培养出学生,更主要是把栗源堡、坪石植物调查清楚,他调查采集了4万多号标本。他讲了这些事情给我听,我很记得。

  蒋英为栗源堡做出很大贡献,保护了四十几个同志,并且发现了栗源堡和坪石地区的很多物种,采集了4万多号标本。4万多号标本,每一个标本有五份,两份存在自己的标本馆里,还有三份送到北京、美国哈佛大学、英国,还有以前很多采集的标本,都是蒋英把它鉴定出来的,蒋英一辈子发现新种230个,发表科学论文86篇,培养了二十几个研究生,各个研究生都很棒。他选了13个学生,看究竟哪个可以做学术。蒋英的要求很严格,他讲的四个准则:第一要刻苦,不刻苦的不要。一般不刻苦的人就让他帮着做事,做五年或者是六年。他从云南,贵州,四川采集标本,他采集很多标本,大约二三十万份。还有个新科的标本,就是在贵州梵净山采集的马尾树科标本。他很厉害,采了45号木材标本,其中40个分到全国各地主要标本馆保存,那个时候蒋英的名气一下子大起来了,很多人要和他合作,邀请他去讲学、去留学。当时夹竹桃科、萝藦科两本专著都写好了。当时世界都在打仗,马来西亚的主编邀请他参加《马来西亚植物志》的编辑,他很快就出名了,各国的标本寄给他鉴定,他一下子搞清了亚洲萝藦科的构架,我受到这个影响以前我们老是批判“为民惠利”,现在想还是很重要的,没有名,人家不知道你的名,请你合作吗?请你做专家吗?请你去鉴定标本吗?不可能,先有名后有利,有合作才会有成果出来,我就是这样子的。先把文章在外国发表,然后外国人评,李教授是中国的,厉害,八五年我评为全省最年轻的副教授。蒋英要求的第一点就是白做五年,第二个就是五年内不准谈恋爱,不准唱歌跳舞,违反了他就不要了。第三条要懂得文字,五国的文字,第一英文,第二德文,法文,日文、拉丁文。英文像钥匙一样所以要学英文;拉丁文为什么要学?因为德国人的科研是很强的,德国很多的专著是很权威,你专著看不懂,你怎么做研究!为什么要懂得法文?因为东南亚是法国人统治的,东北是日本霸占东三省,所以出了很多日文的。多掌握几种文字,你能开飞机也能开坦克,也可以发导弹打枪,所以外文的文字很重要。所以我刚讲的,我发表的文章有200多篇,外文的也有。对世界上 9 个科目来说,1/3 是中国的新种,1/3 是非洲的新种,1/3 是亚洲的新种,外国人解决不了的资料寄给我可以解决,因为我到过世界各地。

  我个人总结一条,第一要奋斗。穷不可怕,可怕的就是懒。我家里是很穷的,我大学考上了,我父母都不知道。我读书的时候没人管的,考上大学没有钱买票就坐竹排到潮州。常住农村条件很艰苦,面朝黄土背朝天,我想,生在农村怎么办呢?我要考大学做农业,改变农村,立志搞农业。所以高考的时候,考语文那些我这是第一个交卷。因为小的时候,家里没有钱买笔记本,就是沙滩上面写字。水浪退潮就可以写、可以画。从小的时候写到高中,因此有一点基础,我发表了二十几本专著,里面图全是我配的。

  吴永彬老师:我们查资料的时候,在栗源堡有梁家勉先生,丁颖教授, 他们很慈善,关系很密切,经常串门写诗,品诗,生活很艰苦,但是生活很诗意、很丰满,所以蒋英教授和您,师生之间,有没有谈到栗源堡这些年的生活片段?

  李教授:他在那个栗源堡还是很苦的,要照顾很多家人,小孩子没法请保姆,一日三餐要蒋英的工资买米生活。蒋英教家人种菜、养鸡来解决生活。三四年过去以后,4万多号标本加上原来中山大学农业大学的标本都搬回广州,陈焕镛也有几百份放农村标本搬到了广州,香港的从广东码头搬回来,当时放在岭南大学,后来岭南大学在解放后取消了,标本搬到华农的5号楼3楼,就是我们中山大学农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陈焕镛、蒋英办公的地点在旧的游泳池旁边,有 1 栋 2 层楼,我告诉他们不要拆。5号楼4楼就中山大学的地点。5号楼3楼是植物研究所。

  施瑛:岭南大学的农学院和中大的农学院当时有没有交集,或者学术上的来往?

  李教授:岭南大学是美国人办的大学。梁子强(音)他是岭南大学毕业的,现在99岁了,可以了解一下。

  倪根金:蒋英也是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兼任岭南大学和广西大学教授。李教授。在我的印象里,蒋英长期离开家里,一心一意搞学问,办了农业植物研究所,把农业研究起了一个新阶。现在荷兰国立植物研究所标本馆里的第1号标本,就是蒋英的,但是荷兰国立植物研究所历史上却没有提到他。蒋英第一很严峻,第二很刻苦,第三很帮助人。这个人比较纯,我在他家里面做事,每次和他出来,他四五点会梦游,他说你不要跟我睡,睡到隔壁去,所以我睡到隔壁水缸去,夏天很凉快,那是还没有解放的时候。

8

图八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