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荔湾历史文化资源 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荔湾区试点建设工作思考(上)
2019-12-09 上午 11:00   作者:佳乃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提出“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建人文湾区”,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保护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支持弘扬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1]2018年10月,广东省政府提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倡议,这一倡议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被写入2019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文物系统重大工作任务,成为我省当前重要工作和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机遇,对助力人文湾区建设有着重要意义。2019年5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方案》。对此,广州市荔湾区迅速响应,围绕贯彻省市关于文化遗产游径系列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试点建设工作。

  荔湾区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西部,横跨珠江两岸。珠江北岸是历史上的广州西关地带,地处广州府城西门外,因“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丽景致而得名。珠江南岸为芳村,古称花地(花埭),自古以盛产素馨、茉莉花而著名。

1

荔湾区一江两岸鸟瞰图。

  得益于优良的地理区域与畅达的水陆交通,历史上荔湾很早就成为了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活跃之地,在中国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秦汉时已有码头连通海内外,唐宋年间白鹅潭已成广州古代对外通商口岸[2],明代设有怀远驿,清代设有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在“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等众多环球贸易航线,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税银为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到鸦片战争前,洋船多达年200艘,税银突破180万两,真正成为“洋船泊靠,商贾云集,殷实富庶”的清政府“天子南库”。

  十三行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但十三行所在区域的商贸文化一直传承延续,影响深远。1951年6月,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十三行旧址举办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经过历时三个多月的筹备建设,总共完成了12座展馆建筑和大面积绿化。10月14日,大会开幕,盛况空前。该大会对日后广州成功举办广交会,积累了非常难得的宝贵经验。直至今日,十三行所在的西堤区域仍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在这里还矗立着粤海关旧址大楼、广东邮务管理局旧址等多栋近代商业、行政建筑。

2

西堤广场鸟瞰夜景图。

  荔湾外通大洋,内航各地,商贸渔农得天时地利,民殷物阜,历代人民智慧,使西关名传岭海,留下不少史迹名胜。今天,作为广州古代海丝之路的重要起始地、岭南文化中心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门户的荔湾区,区内共有188处256个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0-20个,数量之广,分布之密,凸显出荔湾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郁的岭南风情。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56个(包括:陈家祠堂、广州沙面建筑群54个、粤海关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包括:广雅书院旧址、广东邮务局旧址、仁威庙、锦纶会馆、通福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8个。全区22个街道、175个社区,其中,有文物点的街道共19个、社区共62个,占全区社区的35.4%。

  荔湾自古风物荟萃、名胜云集。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岭南建筑艺术宝库——“陈家祠”、全国最早的丝织行业协会——清代“锦纶会馆”、岭南建筑重要标志——“骑楼街”等,也有欧陆风情历史建筑群——“沙面”、中国最早的新式海关大楼——“粤海关旧址大楼”等。此外还有粤剧、广绣、牙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广州特有的传统绘画通草画和美味的西关美食。

  荔湾自古人杰地灵,才人辈出。其中粤剧文化是荔湾西关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这里曾经群星聚西关,奠定了荔湾在粤剧、粤曲艺术发展史上独特的历史地位。粤剧名伶千里驹、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靓少佳、白驹荣等,他们或出生于荔湾,或成长在荔湾,或生活在荔湾,深深影响了香港、澳门等地。粤剧名伶故居承载着荔湾区重要的历史文化记忆。此外,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在粤港澳尤其是荔湾留下大量珍贵足迹,西关音仍是粤港澳地区认可的正宗粤语口音,荔湾区在近现代还是中医之乡、教育之乡。

3

  亘古至今,荔湾从未间断的中外经济交往,促使中外文化的持续交流,千年商埠、西学东渐,东西文明在荔湾碰撞交融,众多历史文化脉络在此交织沉淀,最终形成了荔湾区典型的岭南文化特色,并与粤港澳各地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联。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便是对这些深厚历史沉淀的钩沉,荔湾区正借游径试点建设之契机,携历史古风,得湾区之利,籍发展大势,高品质高标准地开展文化遗产游径工作,通过游径串联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必将使得广东省悠久的岭南特色历史文化得以充分展现。

  (未完待续。)

 

  注释:

  [1]《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第八章第二节

  [2]《人文广州丛书——白鹅潭畔说荔湾》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