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20):2019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成果巡礼(一)
2020-01-17 上午 11:15   作者:曾旭波   
分享

  (18):侨批定义刍议之一

  (19):侨批定义刍议之二

 

(20):侨批定义刍议之三

  四 “批”是银还是信?

  一提到“批”的读音,许多人马上就把潮汕方言跟福建闽南方言联系起来,以说明两者的读音是一样的,并推之其义亦一致。其实,福建闽南地区的方言与潮汕方言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以书信为例,福建人把写信称为“写批”,寄信也称为“寄批”。潮汕人则不然,信就是信,批就是批,寄信绝不会称为寄批。同样,潮汕华侨在海外,寄信就是寄信,寄批就是寄批,不会混淆。

  那么,侨批的“批”字,是不是从闽南方言将信称为“批”而来的呢?侨批是指银还是指信?是以银为主连带家信,还是以信为主附寄银?这些问题确实值得继续讨论。

  先来看一件东西,这是一件清代的邮驿信件(见图1)。邮驿在清朝是官方机构,专为各级官员传递公文、书信,有时甚至代带银项。此邮驿信件,寄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正月二十三日,由两淮盐运使寄给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苏巡抚部院官员收的这件邮驿信,信件正面上下各盖两淮盐运使官印,自右至左竖书“右呈/ 头品顶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苏巡抚部院奎”;信件背面上中部竖书:“光绪二十年正月二十三日呈”,然后在书写日期的中间盖上两淮盐运使官印,官印的四周自右而左写上“内壹件/ 照验”。信封右下部同样盖两淮盐运使官印,并在官印上书“委员賫呈”。同时,就在“内壹件”三字下面,又书“外银批”三字。“外银批”,意即在寄这件官信的同时,还附寄一件银批。这件邮驿信件上所书写的“外银批”,给我们传递两个重要的信息:其一是,称寄银为“批”者,并不是福建和广东两省独有;其二者,“银批”的“批”字,意思很明确,不是指信,“银批”翻译成现在的意思就是“银单子”。

1

图1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一卷《郑节使立功神臂弓》中,有一段对话:“张员外被他直诈到二十两。众员外道:‘也好了’。那厮道:‘看众员外上罢,就求便赐,趁早回去。’张员外道:‘没在此间,把批子去我宅中质。’”[1]这里的“批子”,就是指支取银钱的条子。冯梦龙是明朝文学家,江苏苏州人。

  在潮汕清末的报纸上,同样有登载“批”跟“银”相关的报道。如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六月二十七日,汕头《岭东日报》“潮嘉新闻”载:“惠属花会赌场,其开厂出字者曰花会馆,暗受赌字而不开厂者则曰坐批”。郭马风老师在《何谓批?》一文中,同样有举例以前花会的一些专用名词如代庄家收集赌资及代送中码的马仔,“这种马仔代赌众写花会字压码,叫写批,其人就被称为批脚、批仔”。[2]

  图2是泰国陈黌利栈汇票。该汇票是泰国南昌信局(批局)寄给汕头合成昌批局的侨批汇款。汕头合成昌批局收到该汇票后,签妥背书,将其转给香港臣盛公司,以套回现金。合成昌便在汇票右上端写“批交臣盛收,别人不准”。这里的“批”字,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因后面的“交”字是动词,若“批”字作动词解,则变成两个动词重叠,故“批”字应该作名词解,“批”代指汇票,即汇票交臣盛收之意。

2

图2

  综上所述,“批”字明显是跟“银”有关系。银单子、支银的条子、写赌资、汇票等等,均可称为“批”。而且这种叫法是具有全国性、古往今来均有的。故福建闽南方言中将信称为批,只能视为个例,不具备普遍性,至少在目前未有更好的例证以证明国内其他地区也有此种说法的情况下是这样。而其跟潮汕人将华侨寄批的“批”亦称为“批”者,似乎更像巧合。

  至于定义中,认为“‘批’之称谓,还应该有‘成批到达收埠’的意义”,有些失之牵强。因为在潮汕方言或是闽南方言中,作量词解的“批”,称为“帮”而不称为“批”。如“第二批”称为“第二帮”;“这帮(潮音读‘扮’或bai摆)茶比上帮茶口感更佳”。

  近现代华工移民海外,目的是出卖劳动力以换取养家糊口的银钱。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首先想寄回家的,自然的银钱。但他们亦想念家乡的亲人,家乡亲人同样亦想念出洋在外的他(她),同样只能以书信互通信息。故在一般情况下,侨批以寄银为主、有时或亦附带书信。

  (未完待续…)

 

  注释:

  [1]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版,1981年第9次印刷,页662。

  [2]参见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编《首届侨批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页218。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