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第四届文化创意大赛分站优胜一等奖评选活动在广州举行
2020-08-11 下午 03:26   来源: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组委会   
分享

  十二项作品角逐分站优胜一等奖

  8月7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体育局联合主办,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第四届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分站优胜一等奖评选活动在广州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展厅举行。据悉,本次活动根据作品的文化传承、理念创新、实用价值、艺术表现、材料环保等因素在12项候选作品出评选出6项分站优胜一等奖。

1

  120项入围分站评选角逐一二三等奖

  南粤古驿道第四届文化创意大赛于5月22日正式启动。本届赛事共设置粤东、粤西、粤北三条文化线路,围绕粤东红色之旅—感悟左联青年进步情怀、粤西海防文化之旅—领略国家要塞无限风光、粤北研学之旅—重温烽火岁月办学历史”的文化主题,三站齐发,面向高校、社会企业征集方案。本届赛事依然延续了以高校、企业为主体的参与模式,同时,组委会特邀了工艺美术学会及成熟的手艺人倾情加入,丰富了大赛层次,提升了整体维度。经过近两个月的紧锣密鼓,共征集到来自40余家单位的300余项方案,涵盖了平面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多个品类,经过初步筛选,共有120项方案入围分站评选。根据本届赛事评选规则,将在120个方案中产生分站优胜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4项。

2

  参与本次分站优胜一等奖评选活动的评委均是在文创产业或相关产业深耕多年的“大咖”,分别有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副馆长王震,广州工艺美术总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华,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助理院长、教授刘平云,广州创意产业协会会长李博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彩瓷烧制技艺项目市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周承杰。

  现场:文化味浓,有参赛者带着行李箱来参评

  参与本次评选的作品各有特色,有象征南粤古驿道地标元素的冰箱贴、也有富有岭南特色的竹编手机支架、描绘出汕头樟林古港商船来往繁华盛景的茶叶罐等等,琳琅满目,置身其中能充分感受到参赛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的教师关晓辉是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的“常客”,这已是他第三次参赛。他介绍,为了设计这套参赛作品,他曾和学生团队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调研。调研过程中,关晓辉深刻感受到,“南海一号”是非常难得的文化品牌和文化资源,同时,他也发现博物馆底层的文创街上多为餐厅和便利店,仅有一家旅游纪念品店,售卖的还是工艺品而非文创设计产品。“游客置身博物馆参观,对海洋文化的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但参观完这种体验就消失了,如果手上拿着这样一套“南海一号”茶滤杯,就能随时随地回忆起这样的文化和体验,对海洋文化留下美好的印象也能维持。”他认为,创意产品能够维持文化热度,如果博物馆无法提供优质产品,参观者很快就遗忘曾经留下的强烈的印象。经过半个月多次团队讨论和修改,“南海一号”宝藏茶滤杯由此诞生。关晓辉表示,这套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将参观博物馆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四个德化窑白瓷罐作为元素,制成陶管状茶滤融入到产品中。关晓辉说,“与以往相比,这届大赛更主张参赛作品与市场对接,优胜作品还可以获得落地的机会这对参赛者来说一种鼓励。”

3

  首次携团队参赛就已有两项作品入围的来自广州知了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工业设计师冯伟港表示,“作品诞生前,他和团队曾对南粤古驿道的华南研学基地和其背后的历史研究过,选取了华南研学基地的‘坪石先生’和‘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旧址’ 两处概念制作成文件袋和天文学课堂教具。冯伟港背后的广州知了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以文化创业发展为核心业务,也曾跟广东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合作开发过多款合作产品。此次参赛的作品主要是针对儿童群体做文创开发。他说,“儿童群体是文创市场很容易被忽略的产品,但文化的融入应该从小开始,才能激发孩子了解和研究的兴趣。也因为使用者是儿童,所以在设计的安全性和选材、材料尺寸上都有讲究,还将符合儿童的人体工程学融入到里面,确保产品的实用性。”

4

  “作品制成只用了两三天,构思则花了一两周。”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梁琨此次是将15件瓷器作品用泡泡纸包装好用行李箱装着来参评,她制作的《云中》古韵潮州艺术瓷套件,展现的是汕头五个古镇(凤凰镇后河村、文祠镇李工坑村、龙湖镇龙湖古寨、古巷镇孚中村、古巷镇象埔寨)与河流、云彩、自然的融合场景。梁琨本身是湖南人,她钟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潮汕当地文化,“潮州古城产单枞,其茶文化深入古城骨髓之中,因此设计茶具也体现古城风俗特色。去年潮汕的天空曾出现七彩祥云,将这元素嵌入,亦是吉祥的象征。”

 

  点评:

5

  广州工艺美术总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华:文创设计首要的是深入学习文化。

     在王志华看来,这次活动评选给他最大的感受是,这届参赛作品与以往相比更容易进行市场转化。在评选时他则侧重关注作品的选材、技艺、生产成本、工艺的可实现性和产品的深转化。“好的文创产品要转化到市场,让市场去检验,比赛才能继续办下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王志华说,参赛者更需要了解和关注到题材选择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底蕴提取出来再结合创意设计,让它能够形成一种既有文化属性又有公益属性、甚至非遗属性的产品,饱含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生命力才会更强。他举例说,自己对竹编的手机支架这项参赛作品印象深刻,“竹编手机支架所采用的竹子和竹编技艺均来自岭南的,产品的文化属性很强,设计简约同时也兼具实用性,文化、生活、设计样样具备,很看好这款设计。”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创设计呢?王志华认为第一关键点是要学习,深入广东岭南的文化,切忌走马观花,要深入挖掘一个点,挖深挖透,再结合自己设计和积累,把文化融入到市场需求里面,让文化走进日常生活。“第二是要考虑市场转化的可行性,成本怎么控制、往哪些渠道去走,产品目标对象,这些都考虑到相信产品出来市场转化程度更高。” 王志华说。

6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助理院长、教授刘平云:文创设计要抓住在地性和相关性来解决专属性。

     刘平云说,在评选中会更注重产品的消费定位和视觉表现。他说,作品的消费定位很关键,选手在设计时首先要搞清楚产品所要面向的群体。同时要分清作品是产品还是藏品,要对两者进行区分,比如说日用品是容易让消费者去购买和进行商业销售,藏品则相对高端的,卖价高产量低。刘平云表示,视觉表现能体现附加值,锁定这两个标准就容易发现产品的优缺点。产品定位好,视觉表现好自然它的价值就高了。

  同时,他也提到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坚持了四年时间,选题和方向已非常精准,包括今年对粤东、粤西、粤北三个方向给出不同主题要求,所以选手基本能按照选题来“答题”。但是他也提出,看到参赛作品的文创传承上考量得较多,但在艺术表现、消费定位、材料使用缺少设想和考量。他提出,文创产品的专属性很重要,设计师或参赛者要抓住文创产品的在地性和相关性来解决专属性。“比如说进行设计前要进行产品的在地性的研究,对某个地域文化进行在地性和相关性的切入,从而形成专属性,设计产品的时候元素要找准,相关性找准才能跟本地文化关联,专属性才能加强。”

6

 

  (注:文/新快报记者麦婉诗,图/李俊。)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熊灿坚